【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侗寨鼓楼 时光交错的文化地标
晨曦微露,鼓楼檐角缝隙里长出的绿草在微风中舒展着身姿,静静地迎接肇兴侗寨新的一天。
“看,这就是信团鼓楼,真是巧夺天工。”东北游客王女士兴奋地指着鼓楼招呼家人拍照,巍峨耸立的木质鼓楼、形如展翅的飞檐翘角、板凳闲坐的侗寨居民都成了一家人手机里的迷人“风景”。
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肇兴侗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寨内“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屹立,被誉为“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凡集体议事、迎宾送客、节日节庆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黎平县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一语道出鼓楼之于侗寨的核心地位。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信团鼓楼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以杉木为主,无钉无铆,全靠榫卯咬合的全木结构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奇观,集塔、亭、阁于一体,是一种榫卯结构的重檐建筑,建造手法使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技艺。鼓楼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密迭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重檐层数均为单数,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反映中华文化经典内容的彩绘。
鼓楼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成熟于明清,其形制受汉族阁楼与侗族干栏式建筑双重影响。最初为军事瞭望与击鼓传讯(故名“鼓楼”),后发展为村寨议事、节庆集会、社交娱乐的公共空间。
被视作侗族村寨“心脏”的鼓楼,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姐妹们相约到鼓楼下唱歌。”肇兴村《布谷催春》表演队队长陆艳玉说起儿时鼓楼习歌的场景嘴角飞扬。
鼓楼习歌、鼓楼定情、鼓楼献艺,在陆艳玉心中,历经岁月洗礼的鼓楼见证了她的成长、爱情、事业,她对鼓楼积淀了深厚情感。
从3月31日起,暮色四合之时,肇兴侗寨义团鼓楼下,陆艳玉和《布谷催春》表演队队员们就会为游客唱响侗族大歌,宛转悠扬的歌声与静静矗立的鼓楼相得益彰,激荡起八方游客的文化共鸣。
陆艳玉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鼓楼习歌场景,如今也成了肇兴侗寨特色民俗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明媚的阳光透过屋檐、穿过树梢洒在青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一场鼓楼习歌也即将奏响。
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围坐在鼓楼里,无需指挥,有的弹琴、有的刺绣,古朴的歌声自然流淌而出,游客们或坐或站,沉浸在美妙时光中。
鼓楼下,歌声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
如今,屹立在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深沉的底蕴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
“游客对全靠榫卯咬合的鼓楼很感兴趣。”在肇兴侗寨村民嬴勇秀的民宿里,一座两米高的木质鼓楼模型格外“吸睛”,这是她请侗寨90后鼓楼掌墨师陆邦龙制作的,“最开始模型是网购的,后来觉得不能真实还原我们侗族建筑工艺,又请寨子里的掌墨师量身定制了一个,能让游客在拼装中更好地感悟我们的鼓楼文化。”
“鼓楼凌云不用钉,飞檐揽月接星辰。笙歌夜夜楼中起,散作人间风雨声。”时光不语、缱绻成诗。穿越千年历史烟云,屹立不倒的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族群文化、精神信仰和公共生活的核心载体,是时光交错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