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天柱县石洞镇:擦亮生态宜居底色,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2025-06-3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仲夏时节,走进天柱县石洞镇,县道沿线花团锦簇,村间小道洁净如洗,农家庭院错落有致,青山掩映下的村庄宛如水墨丹青,处处流淌着静谧和谐的田园诗意。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今年以来,石洞镇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为引领,纵深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乡野大地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一幅生态宜居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干群同心,合力攻坚换新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自今年“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石洞镇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统筹协调”原则,举全镇之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完美蝶变。

  “以前村里卫生是个大难题,柴草乱堆、垃圾乱扔的现象不少。现在能有这么大的改变,全靠镇里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石洞镇槐寨村党支部书记龙烽感触颇深。

  “网格化管理”机制是石洞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出的“一线工作法”。该镇因地制宜,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网格员精细管理,有效激发了群众开展整治的内生动力。

  以槐寨村为例,通过划分责任网格,明确保洁区域,形成了“户打扫+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人居环境整治有了坚实的“里子”。

  集中整治以来,全镇累计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河道漂浮物等各类垃圾数百吨,出动人员千余人次,清扫村道数十公里,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

  共治共享,绘就侗乡新画卷

  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如今变成了整洁的庭院、美丽的花坛;曾经的卫生死角,如今焕发新生机……这样的蝶变,正在石洞镇各村上演。

  走进石洞镇摆洞村,黛瓦木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在风雨桥上,村民们正悠闲地聊着家常。“现在村里路好走了,水更清了,到处都干干净净的,住着特别舒心!”村民龙宜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庄洁净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刚开始动员大家整治环境,部分村民不太理解,觉得是‘面子工程’。”石洞镇党委副书记龙钤介绍,各村通过院坝会、侗歌传唱、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讲清政策、讲明好处,让“讲卫生、爱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普遍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并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寨”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榜样,激发荣誉感。

  无独有偶,石洞镇汉寨村也探索出了一条治理之路。创新推行了“合约积分”制度,村民参与公共区域清扫、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都可获得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环境维护的热情。

  “积分制让我们更有动力把自家和村里的卫生搞好,看着环境变美,心里也美滋滋的。”村民刘湘说。

  好机制催生新气象。群众在共治共享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人人关心环境、户户爱护家园”的良好风尚在石洞蔚然成风。今年以来,石洞镇正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向“时时美”“处处美”稳步提升。

  创新探索,激发乡村新活力

  环境变美了,如何长久保持是关键。石洞镇紧盯长效管护难点,强化督查问效。

  由镇纪委牵头,联合多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回头看”等方式,对各村整治成效进行常态化监督。通过发现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等形式,确保整治责任压紧压实,整治成果常态巩固。

  与此同时,石洞镇各村充分利用村民微信群、村级广播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收集反馈;村民发现环境问题可随时“随手拍”上报至微信群,村“两委”快速响应处理,提升了管理效率。

  针对村寨布局特点,一些村还探索了“村干+组干+党员+网格员”的联动巡查模式,发挥村组干部、党员、网格员熟悉情况的优势,及时发现并劝导不文明行为,共同维护整治成果。

  从“治理”到“智理”与“善治”,石洞镇各村正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乡村环境治理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山如黛,溪水长流。下一步,石洞镇将继续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侗寨更加整洁、更加美丽、更加宜居,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