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贵州“村字号”IP⑦|村秀,民族文化的时尚秀
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因其所浓缩的古老的传统、精湛的技艺和跨越国界的审美,已经从偏远山村迈向国际秀场,上演着一出聚焦于贵州民族服饰的盛大“村秀”。
织染与银饰,闪亮世界的眼睛
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侗族织娘赖蕾自称是“布疯子”,她痴迷于侗族传统织染工艺,用了20多年时间致力于侗布的传承与创新。2015年和2017年,赖蕾制作的侗族布包两次登上巴黎时装周,这些布包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精湛工艺惊艳了世界。
布包选用侗家“囧”字纹手织侗布制作,采用时髦的马鞍包和经典的小方包款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包型结合。使用的侗布通过72道纯手工工序制成,用果皮、中药、树根等纯草木颜料染色,具有抗静电、防螨止痒等特性。
贵州少数民族的染织技艺,是对大自然的巧妙运用与智慧结晶。以侗族的亮布为例,其制作过程颇为复杂,需历经十几道工序。对于侗族人来说,亮布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与传承 。
除了织染,一袭贵州少数民族盛装还少不了银饰。传统银饰图案丰富多样,它们不仅是美的装饰,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信仰和生活。在2025年米兰设计周上,“相遇于时空边界”主题贵州设计展亮相。34件融合苗族银饰等非遗技艺与现代时尚的创新作品展出,如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用于键盘设计,把非遗纹样转化为电子产品的精致装饰,让千年银饰工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彩,吸引了众多国外设计师驻足欣赏。
几乎同时,2025年巴黎时装周“乡村焕新计划”中,贵州黔东南苗族银匠吴运辉登上秀场,展示其融合了传统苗绣纹样与现代设计的银饰项链。秀场中央360度环幕播放着贵州的景色与绣娘们的特写,当模特身着绣有“仰阿莎”神话纹样的白色礼服登场时,现场爆发热烈掌声。此外,基金会还启动“反向定制”项目,根据国际市场反馈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轻量级银饰等产品,并与巴黎买手店达成代理协议。
苗绣,国际化的民族风
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称的苗绣,就更是苗族服饰的精髓所在。收藏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刘雍是苗绣的早期收藏者之一,早在20年前,他的很多藏品就多次漂洋过海,在国外办展。刘雍记得在法国巴黎的中国城展览中心展出时,法国观众为了留下他们的观感和意见,竟在两张放留言簿的桌子后面排起了队;在奥地利两家博物馆展出两年,利恩茨市政府为展览举办了盛大的展览开幕式和晚会;贵州省政府和省文化厅2011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览》,刘雍提供了展品,他记得文化中心负责人评价说:“这是文化中心成立以来质量最高,最受欢迎的展览。”
这是苗绣和贵州民族服饰在世界舞台上较早的集中展示。随着苗绣之美不断惊艳外界,苗绣纹样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奢侈品的设计上,它的公益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苗绣主题的展览和走秀更是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展馆和T台上。
对台江县绣娘石传英来说,2021年4月在北京798的那场服装发布会,是她迄今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她创办的台江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和意大利OTB集团旗下的世界著名品牌MARNI合作,把苗族绣片用在了国际顶级时装上。而北京那场发布会,她和名模、也是这个品牌的服装代言人刘雯拍了合影。
石传英还带着苗绣走进米兰时装周,她组织绣娘赶制绣片,将珍藏的苗族传统服饰拿出参展 。2024年,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完成苗绣高定创意找到石传英。此次合作采用金丝刺绣,这在苗绣历史上从未有过,最终耗时近千个小时完成的金丝苗绣高级定制礼服成功登上国际舞台。此前,在2017年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劳伦斯•许就将安顺的苗绣和蜡染融入作品“山里江南”大秀,苗绣蜡染与云锦、水墨意象等元素相得益彰,挖掘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隐士情怀,带来直抵人心的艺术震撼。
民族服饰的魅力,因创新设计而保鲜
2025年3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45名身着民族盛装的贵州苗族小孩走上T台,吸睛无数,刷爆网络;6月,贵州“村T”又亮相于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10位苗寨村民身着融合苗绣、侗布、银饰等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饰走秀。这二者,成为贵州“村秀”新近最炫酷的表达。
贵州民族服饰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放异彩,不仅来自于古老技艺所延续的传统,也来自于创新设计所呈现的时尚。贵州本土银饰设计品牌之一的祥纹银饰,以少数民族原始神话传说为设计要素,在现代性艺术概念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其“银绣石”工艺将“银编丝”“银錾刻”工艺与各种宝石材料相结合,摒弃传统银饰的单色单工,在传统制式上进行工艺重组和技术创新;“村T”初舞台的苗族新锐服装设计师杨春林,则以自己的苗族名字“古阿新”作为创业品牌,结合苗绣非遗技艺和国潮文化进行创新设计。
不仅是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激活了贵州民族服饰生命力,携带着大量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也成为无数设计师的灵感之源。著名作家阿城的《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中所采用的大量贵州苗绣图片,来自北京服装设计师,也是苗绣收藏者何海燕。何海燕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些衣服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幸运的是,那些完全符合自己喜爱品相的绣品、织物和衣服一一被我收藏,它们也成为我设计灵感的百宝箱。”
记者手记:
“村秀”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秀场,一台短暂的演出。虽然在采访之初,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如此。
我以为“村秀”就是村民们在农闲时的自娱自乐。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村落的广场或晒谷场上走秀,展示他们的服饰之美,歌舞之美,展示他们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我以为它就是每周末在凯里市郊苗侗风情园风雨长廊里举行的“村T”,是每月在六盘水市盘州市乌蒙大草原举办的,以彝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乌蒙村秀”,是每天定时在大方县奢香古镇十兽广场举行的“神韵奢香”民族服饰T台秀......
但当采访逐渐深入,更愿意把“村秀”理解成一波又一波贵州民族文化在世界眼光下的绚烂呈现。它带着贵州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等等的多彩和美妙,带着属于贵州的文化自信,以超越具体舞台、消弭形式制约和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方式,向着全世界丰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