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许世均:“住村”更“助村”是“领路人”也是“自家人”
从省城到苗岭,从“驻村干部”到“村里人”,许世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改写乡貌。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辣子村,这位“住村书记”以真心换真情,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化作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2025年,许世均获评贵州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一封联名信:127个红手印挽留“自家人”
2025年驻村干部轮换前夕,一封摁满127个红手印的“留任申请”递到辣子村驻村第一书记许世均案头。“他是个好书记,我们舍不得他走!”联名申请发起人刘永明说,“我们个个都按手印,许书记太好了,帮我们辣子村很得力,我们都喜欢,都想把他留下。”
“我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把我当家人。”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许世均的眼眶湿润了,“村民们都真诚地希望我留下来,希望我继续留任,我也舍不得村民,所以我继续留下来,再为辣子村做点事情。”
在许世均看来,“住村”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心灵的扎根:把村民的柴米油盐装进心里,把百姓的生产生活扛在肩上,把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在大地上。
带着烟火气“住村”:一张床托起“临时家庭”
2019年,财政部贵州监管局与辣子村结对帮扶。2023年5月,许世均肩负使命,接过“第三棒”,到辣子村担任第一书记。从繁华都市到静谧乡村,环境的转变并未使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坚定的步伐,全身心投入辣子村的发展事业中。
“本身我也是一个农村人,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我也是一名党员,既然来到村里,我们就要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够得到认可。”许世均说。
更让人动容的是,许世均把家搬进了村里。一张旧木床、一个电磁炉、一张小饭桌,妻子袁家萍就这样在村委会安了家。“我要来陪伴他,他每天工作很忙,我要来帮他搞好后勤,让他安心地工作。”
为方便群众,这位“住村书记”的家永远敞着门。渐渐地,这束灯光成了村民心中的“定心丸”。
为老百姓办实事:硬骨头啃出幸福路
在辣子村村委会,成堆的项目档案整整齐齐码在桌上,每一页都浸透着许世均的汗水。3.1公里的硬化路、101盏路灯等等,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故事。
“我来到辣子村之后,发现村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短板,比如说饮水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路灯也不亮,为了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我们就向上级部门协调项目,申请资金,助力辣子村基础设施建设。”许世均介绍到。
污水管网建设:治出绿水青山。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是许世均上任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面对复杂管网与村民的不理解,他白天盯工地,夜间入户动员。经过一年多的攻坚,让90%的农户用上了现代化排污系统。“以前这些都没有,农户一上厕所,里面的污水都流出来了,现在许书记给我们把问题解决了。”如今,生活污水有了“出路”,村民潘祥燕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产业路:打通致富“任督二脉”。2024年9月,辣子村产业路项目落地,3.1公里的硬化路蜿蜒山间,不仅串起150亩良田,更连接起该村与外界的希望。“许书记把我们这条路硬化起来了,砍柴、拉草、打谷子,运到公路上,就直接送到家里来,不用我们肩挑背驮。”话语间,村民刘永杰满是感激。
饮水工程:解数年“渴”望。为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许世均带着技术人员翻遍山头,寻找稳定水源,让村民不再为喝水发愁。“以前虽然有自来水,但是不够用,经常要挑水喝,许书记来过后给我们增建水池,每个自然寨都有两个备用水池,现在的水足够了,一开水龙头就有水喝,很方便。”村民潘祥燕说。
路灯工程:点亮乡村夜空。为方便村民夜间出行,许世均分两次帮助村里新增太阳能路灯47盏,更换维修路灯54盏。101盏路灯照亮的不仅是村道,更是人心。“方便多了,走夜路也不怕了,老人走路也不担心了。”村民刘昌俊感慨到。
700多天“住村”哲学:既当领路人,更做自家人
“许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变了样!”这句朴实的话,是辣子村百姓对许世均最高的褒奖。
辣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哲说:“他非常关心群众,群众一有需求、一有困难都向他反映,他就及时地给他们解决,就像我们本村人一样。”
村民潘祥燕说:“许书记对我们村真的很给力,我对他很满意。”
村民刘永杰说:“这个许书记我相当满意,我们舍不得他走,申请他再留一届,再为我们多办点实事和好事。”
面对“贵州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这个荣誉,许世均始终保持谦逊。“作为一名党员和驻村第一书记,我的工作始终围绕‘责任担当 奉献’开展,既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也要做百姓身边的贴心人,更要做致富的领路人。下一步,我将重点补齐能力短板,继续扎根基层,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两年,700多天,这个“驻村”变成“住村”更“助村”的财政干部——许世均,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把村民当亲人、把项目当孩子、把村庄当家园的赤子情怀里。苗岭深处,许世均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