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驯“野”记,山间野菜“驯”出富民新产业
“黄平野菜吃出好健康”。6月27日,踏入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野菜种植基地,九个醒目大字撞入眼帘。晨光下,两千余亩连片的种植大棚铺展如海,覆着白膜的棚顶在微风中轻轻起伏。棚内,却已是另一番火热景象:村民们弓着腰身,灵巧的手指在翠绿的植株间翻飞,忙着采摘、分拣,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野菜的清香。
村民杨昌碧小心翼翼地从标准化大棚里掐下一把水灵灵的嫩菜尖儿,脸上洋溢着笑容。“谁能想到,以前漫山遍野没人要,甚至拿来喂猪的野菜,现在成了抢手的金疙瘩?农忙过后我们来这儿务工,一年到头都有稳稳的工资拿,日子踏实多了。”
杨昌碧口中的“金疙瘩”,正是黄平县依托科技赋能、创新模式,成功从山野“请”进大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特色野菜。曾经,黔东南地区山野菜资源丰富却“养在深闺”,黄平县的野生蕨菜甚至因产量过剩而一度沦为猪饲料。如何让这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2019年,黄平县精准破题。
“破解‘野性’难驯是关键第一步。”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太芝回忆起驯化初期的艰辛,“这些野菜在山里自由生长,娇贵得很,换个环境就‘水土不服’。”团队为此组建专业采集队,踏遍黄平县山林沟壑,系统采集优质野生种质资源。“那段时间,我们通过反复的组培快繁和田间筛选,选出适合人们食用口感的野菜。”程太芝说,团队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州县农技人员到基地指导,帮助团队攻克种质选育和稳产栽培的核心技术难关,成功驯化选育出包括富贵菜、紫背天葵、冰菜等在内的20余个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野菜品种,一举解决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瓶颈,实现了四季稳定供菜。
单靠种植还不够。当地创新构建了“党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党组织发挥引领协调作用,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劳动力组织等难题;引进的专业市场主体(六源鲜)则负责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
位于旧州川心村野菜种植基地5公里外的黄平野菜深加工车间里,经过清洗、分拣的新鲜野菜,一部分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省内外高端酒店及餐饮连锁,另一部分野菜则在这里“变身”为酸菜、野菜面条、冻干蔬菜等多元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显著提升。“我们主打‘限量版山珍’的概念,突出其生态、稀缺性,在高端市场很受欢迎,产品出口到了海外。”公司负责人程太芝拿起一包印着标签的脱水野菜介绍道。
科技驯“野性”,模式联农富。截至2025年,黄平县已建成标准化野菜种植大棚98个,发展野菜种植面积超过2200亩,驯化品种达20余种。据测算,野菜种植亩产值预计可达1.6万元以上,远高于传统作物,成为当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昔日山野间的“土味”,在党建红引领、科技力支撑和市场推动下,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真金白银”,为“黔货出山”、乡村振兴书写生动的“点绿成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