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场:镜头背后的温暖与力量——从榕江抗洪救灾到“村超”重启

2025-07-31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余天英 侯丽

  当洪水撕碎 “村超” 的喧嚣,当镜头直面灾难的残酷与人性的滚烫,一行行蹲点记录,串联起榕江从泽国到重生的 30 多个日夜。这里有洪水中的生死救援,有淤泥里的守望相助,更有从断壁残垣到球场重燃的坚韧——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温暖破土、力量生长的轨迹。

  洪灾突袭:从 “村超” 热土到泽国绝境

  6月24日凌晨,一场特大洪灾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了榕江县。昔日因“村超”而活力四射的小城,瞬间沦为泽国。洪水如猛兽挣脱囚笼,吞噬街道、淹没房屋、冲断道路,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悬于一线。灾情就是命令!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10余名记者编辑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深入最危险区域采访。他们的镜头捕捉到:洪魔吞噬街道的残酷、救援者奋不顾身的背影、群众守望相助的瞬间,以及灾后全民清淤、抢修“村超”球场的团结场景。

  车轮碾过雨后湿滑的高速路,窗外救援车辆长龙疾驰,沉闷的警报划破夜空,诉说着前方的严峻。救援刻不容缓。上午8点40分我们感到了榕江县城。

  紧接着,我们记者分组采访各灾区一线的情况。随消防队伍深入车民街道文体社区重灾区,眼前触目惊心:浑浊洪水淹没底层商铺,水位仍在上涨。

  更令人心焦的是,百余群众被困在唯一高地——一座天桥上,如同孤岛。信号全无,恐慌弥漫。市民陈二哥焦急呼喊:“消防员,快!那边阁楼困住人了,电话不通!”消防战士驾驶冲锋舟,在洪流中往返穿梭营救被困群众。

  直到至下午2点,物资受阻,饥饿与焦虑在天桥蔓延,虽然没有危险了,但是需要解决饥饿问题。“大姐,这炒米可以卖给我分给大家吃吗?”“还要你花钱买什么呢,大家分分垫肚子吧!”卷粉、炒米、珍藏的粽子……大家纷纷主动把手中的食物分享,爱心在人群中默默传递。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绝非口号。洪水中,鲜艳的橙色是最温暖可靠的颜色。消防官兵不顾安危,一次次劈波斩浪,用臂膀托起生的希望。脸庞泥泞,动作精准。

  基层党员干部同样活跃在危险角落。古州镇场坝社区党委副书记龙成勇嗓子嘶哑,裤腿裹满泥浆,挨家挨户敲锣呼喊:“叔妈,水淹来了,快带娃下楼!”“能救一个算一个!”

  八方驰援:黑暗中的生命防线

  6月25日,台江、岑巩、黄平、麻江、施秉、天柱等黔东南州兄弟县市的记者同行也抵达榕江后,大家跟随本县的驰援队伍前往再去现场开展抗洪救灾工作。

  到了夜晚,黑暗如幕布笼罩县城。电力中断,繁华街道被淤泥覆盖,刺鼻的腥腐弥漫。洪水撕碎的家具、杂物散布泥泞,一片狼藉。空气里是浓重的水汽与绝望。那个活力四射的“村超”之城,只剩洪水的余威与死寂。“村超”球场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如同沉默的伤者。沉重的步伐与紧握设备的手,传递着我们共同的决心:记录,见证,传递。

  岑巩县记者唐鹏与同事扎根清淤难度空前的车民街道,断电断网、恶臭弥漫中,他们每日踩着桶鞋,奔走在淤泥中,用手机拍摄,笔记本传稿,信念坚定:“多干一小时,群众就能早回家一天。”他们与社区干部、网格员并肩,筑起无形的生命防线。

  榕江灾情,牵动四方。爱心以最直接的方式汇聚。满载矿泉水、方便面、帐篷等物资的货车日夜兼程驶入榕江,支撑起坚实的后勤保障。

  这份爱,深植于榕江土地。在古州镇月寨村田埂上,村民张爱珍和姐妹们弓腰麻利采摘自家田里的茄子、西红柿,“自家种的菜不值钱,但能让救灾的孩子们吃口热乎的!”她们质朴的话语道出榕江人心声。

  蔬菜被迅速送往忠诚镇临时后勤食堂。这里热气升腾,驱散阴霾。几十名村民自发系上围裙,摘菜、洗切、炒菜、打包,忙得热火朝天。案板“咚咚”,锅铲“嚓嚓”,汇成生机交响曲。这口“大锅饭”,暖了队员的胃,更暖了所有人的心。

  洪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及深及膝盖的恶臭淤泥。灾后重建,从清淤开始。6月26日清晨,榕江街道在另一种“繁忙”中苏醒。各县市驰援队伍、基干民兵与当地群众并肩,汇成撼动人心的图景。

  清淤艰苦卓绝。黄平县应急队员星夜驰援,车载社区老街被淤泥垃圾彻底阻塞,群众早已自发加入,与驰援队员并肩挥锹。烈日炙烤,汗水泥水浸透衣衫,队员们一抹脸继续干;手套磨破徒手搬运。采访间隙,大爷大妈硬塞来矿泉水冰西瓜:“你们还是歇一歇,吃点东西吧,太辛苦了!”麻江县记者甘宇枫同样记录下这汗流浃背的重建场景。

  最艰苦的战斗在夜晚。老巷深处,施秉民兵彭刚与战友经历恶战:腐烂恶臭令人窒息,淤泥没过脚踝。他们分组协作,铁锹清障,配合铲车。汗水刺痛眼,手套破,指甲嵌满黑泥,手电光束摇曳中一寸寸推进。凌晨两点,主干道终被打通!白发老大爷端来热茶:“孩子们,辛苦了……”所有疲惫仿佛瞬间被冲散。

  再遇洪峰:逆行者的担当与温情

  正当清淤推进,6月28日,刺耳警报再次撕裂榕江尚未愈合的伤口——新一轮洪峰将至!重建希望蒙上阴影。

  “危急关头,‘撤离’是多数选择,但总有人向险而行。”镇远县记者龙世才回忆说,第二次洪峰中,现场的消防、公安、电力、通信及各救援队伍,放下清淤工具,再次投入转移保卫战。“当时,救援队接到求助:楼上有行动不便老人!队员逆撤离人流,毅然冲回险区,迅速将老人背至安全地带。”这惊心动魄的“最美逆行”被他的镜头捕捉,感动全网。

  除了田豫龙、甘宇枫,包括黔东南州融媒融媒体中心的一线记者,都在忙碌中记录下这风雨同舟的信任与担当。“驰援”二字,是责任,更是使命。记者的职责,不仅是记录进展,更要发掘人性的光辉。

  而榕江本地通讯员王炳真,经历了一次温情的“寻人”之旅。他听闻毕业典礼上与救灾一线父亲“破防”视频通话的男孩林进标已回乡抗洪,得知小林正在被洪水浸泡的“村超”球场清淤。他立即赶赴球场找到小林,记录下汗水泥水中坚毅挥锹的青年身影。“洪水退去,但镜头仍在路上——现场,就是我的岗位。”王炳真说,“泥水与断壁让我更深刻领悟:‘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灯火重燃:从球场亮灯到 “村超” 归来

  洪峰再退,“村超”球场的惨状令人心碎,但曙光从未熄灭。八方驰援昼夜清淤、消防排涝、电力冒雨抢修、群众源源不断送来食物清水……无数双手共同创造奇迹!7月1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村超”球场的灯,重新亮起来了! 天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威说:“黑夜的那束光芒,不仅照亮球场,更点亮了整个榕江复苏的希望!”

  与此同时,驰援队伍陆续撤离。最动容时刻来临:上万群众自发涌上街头,含泪相送。“感谢救援队!”“有你们真好!”“一路平安!”呼声震彻云霄。榕江人民以最朴素深情表达感激:有爱心盒饭、水果,更有煮熟的鸡蛋、亲手缝制的鞋垫……乡亲们把那一份份真情送给了离开榕江的恩人们。那一刻,所有的辛劳汗水,都化作了值得。

  在全国、全省各地的倾力支援下,经过榕江干部群众持续一个多月的不懈奋战,7月26日,那个因洪灾肆虐而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村超”,终于在万众翘首以盼中,震撼归来!榕江以一场主题为“感恩·雄起 贵州超力量”的盛大聚会,深情邀请所有曾为这片土地奋战过的抗洪英雄们,重返故地,共襄盛举。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游客,带着期盼与祝福,涌入球场,共同见证“村超”的活力重生。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