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文化墙上刻忠诚
“看,这张照片里你背老人蹚水的样子,像极了冲锋的姿势。”
8月1日,阳光透过玻璃,在武警贵州总队黔东南支队某中队训练营的文化墙上投下斑驳光影,战士海晓龙指着一张泛光的照片,兴奋地拽着身旁的战友李东辉。
这面7月26日刚刚落成的抗洪抢险文化墙,正成为训练营里最为“热闹”的角落。
6月底,榕江县抗洪抢险、灾后重建中,武警黔东南支队60余名官兵闻令而出,与当地老百姓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持续奋战12天,最终打赢了这场“战役”。
“为了纪念这次经历,大家协商做这面墙,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带头练强过硬能力、做好打胜仗准备。”中队长傅宗仁说。
文化墙不长,却像一条流淌的长河,载着黔东南武警与洪灾搏斗的记忆。
最左侧是2025年6月24日至7月2日,榕江县“6·24”“6·28”特大暴雨的记录。照片里,从抵达榕江到洪水退去的一张张照片,完整记录了这场战斗中战士与当地百姓的同心协力。有战士在洪水里托举婴儿的“生命之托”,有军民共筑堤坝时响起的嘹亮山歌,还有清理淤泥时老乡们送来的那碗热腾腾的饭菜……
“洪峰要来时,我们必须在天黑前把低洼处的群众都转移出去。”战士钱勇驻足良久,讲述起那次徒步三至四公里的疏散行动。照片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趴在钱勇的背上,泥水顺着裤腿往下淌。老人在安全地带拉着他的手反复念叨,“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这句朴实的赞美,被他深深记在心里。
另一张照片中,三名战士托举着一个襁褓,在齐胸的洪水中艰难前行;他们身后是逐渐上涨的洪水,身前是通往希望的生路。
“当我们将熟睡中的孩子抱起来时,那声响亮的啼哭,至今仍在耳畔回响,是我听过最动听的生命礼赞。”最让李东辉难忘的是这张记录生命接力的照片,他清晰记得下水时鞋子灌满泥浆的沉重,更忘不了水中缠绕在脚上的鱼线带来的刺痛。
墙的右侧,一组组对比照片格外醒目。记录着该支队历年来在黔东南各地抗汛救灾情景,有战士用身体搭起的生命通道,有群众自发送来的热饭菜,更有军民共筑堤坝的动人场景……
“当时水温只有几度,腿一直在抖,但听到群众的呼救声就顾不上冷了。”参与此次榕江救援的海晓龙伸手轻触照片里自己,声音里带着些许哽咽。那次连续三天的搜救行动,让他真切体会到榕江百姓面对家园被毁时的无助,也让 “人民子弟兵” 五个字在心中变得分量更重。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支撑着他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筑起人墙,将被困群众一个个转移到安全地带。
最让人动容的是文化墙中间的“实物展示区”。有同学们绘制定格抗灾时的团结画面,有凝聚老乡们朴质温情的鞋垫、鞋子和绣带,有载满厚重敬意和感恩的红蛋和锦旗……
“这次抗险,大家十分团结。那些磨破的手掌、泡肿的双脚,已沉淀为无需言语的‘忠诚’教材。”傅宗仁话语简洁有力,他告诉记者,这面流淌着热血与温情,且会“生长”的文化墙,不仅刻下了战士们的身影,还终将成为武警黔东南支队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孕育着下一个冲锋的号角和精神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