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万黔东南人端稳“大湾区”就业饭碗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工作,收入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刚调整岗位不久,台江籍务工人员姜书妹难掩喜悦地分享着新变化。
此前,姜书妹从事流水线工作,脚部患有慢性关节炎,长时间站立身体吃不消。了解情况后,台江县驻潮州劳务协作站根据其沟通能力较强的特点,推荐了销售岗位。
这是黔东南州劳务协作服务的一个缩影。
作为黔东南人外出就业核心地,广东省目前已吸纳40余万劳动力,其中佛山约4万人。
近年来,黔东南统筹力量在广东建立22个劳务协作站,分布于佛山、深圳、潮州等地,形成涵盖稳岗就业、政策咨询、权益维护、技能培训等的服务体系。
今年上半年,黔东南与佛山联合举办149场招聘会,开通2趟专列、188辆专车,免费输送8046名农村劳动力赴粤。截至目前,州县两级驻粤协作站已提供转岗等后续服务4585人次,政策咨询2.79万人次,劳动维权71人次。
这些站点深谙服务之道。“近2万台江籍务工者在潮州以家庭式集中就业,部分村民普通话不熟练,我们便用苗语拉家常、聊家乡事,快速拉近距离后再摸排信息,为精准服务打好基础。”台江县驻潮州劳务协作站工作人员李建龙说。
仅今年7月份,台江县驻潮州劳务协作站多措并举,共帮助126名台江籍务工人员实现转岗调岗,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用奋斗和技能改变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地深入推进“订单式”“订岗式”技能培训,26家广东省用工企业与黔东南州13所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设订单班26个。2025年上半年,共计开展电工、焊工、叉车等紧缺工种培训超4000人次。
岑巩县籍务工人员杨俊,2017年从佛山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的流水线干起,在工作之余认真钻研技术和参加培训,备考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年多时间后,他从流水线员工晋升为公司高端产品车间的生产班线长,管理近30名员工。
一技在手,饭碗无忧。岑巩县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理论+实操+顶岗”方式开设相应的实用课程。近年来,1200多名岑巩籍务工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型,在广东省稳岗的同时薪资水平也得到提升。
为搭建毕业生直通大湾区的求职快车道,7月下旬,黔东南州三所高校的40名毕业生,在佛山开启4天的体验之旅,并向10家企业投递简历近70份次。
黔东南州驻佛山劳务协作站副站长韦杰胜表示,站里创新设立“免费创业摊位”,降低黔东南学子的创业风险,为毕业生在大湾区发展注入信心。2024年以来,该站已帮助1200余名黔东南籍学子在佛山就业,237名青年实现创业。
除进一步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外,黔东南州还以亲情为纽带,采取老乡带老乡的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的作用,带动更多劳动力前往广东务工。
深圳纳才人才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黎锦江,系丹寨县扬武镇长青村人,2005年前往深圳打拼,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经过20年奋斗,其创立的公司共有120余名全职员工,年销售额超2亿元,其中25%员工来自贵州。
在公司,黎锦江专门设立人才流转基地服务贵州籍务工人员,不仅免费介绍工作,还提供7天的食宿支持,不少人因此在深圳扎下了根,实现了稳岗就业。
目前,约300位丹寨县村民,通过黎锦江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我将继续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更多贵州老乡走出大山,到深圳闯出一片天。”黎锦江说。
从江县斗里镇村民韦忠祥,2006年入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年里,他从设备操作工起步,一步步成长为AI技术员、AI高级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直至如今的设备维保管理,不仅获发明专利,更获评“珠海市工匠”称号。
这份成长的力量,也辐射到了家乡。经他牵线介绍,8位从江籍老乡通过格力层层选拔,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不少人练就过硬技术,事业也迎来更大突破。
“我们都是从贵州农村来到广东打拼的社会青年,只有练就一技之长,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真正站稳脚跟,不被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淘汰。”韦忠祥说。
2024年,黔东南州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新增赴粤就业超2.4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2万人,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转移就业过上了红火日子。
如今,黔东南州正通过“培养能人带就业、提升技能保就业、强化服务稳就业”组合拳,确保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端稳大湾区的就业饭碗。
根据计划,2025年将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黔东南州农村劳动力(含脱贫劳动力)在广东稳定就业不低于3.7万人,其中新增稳定就业不低于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