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路”变“连心路” 共建共治促振兴 —— 岑巩县思旸镇创新“理由人说 理由人评”基层治理模式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路通了!路通了!”5月10日,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村民杨某峰蹲在刚硬化的家门口,望着挖机碾过最后一段泥地,眼眶突然红了。这块8平方米的空地上,曾是他与堂兄杨某元争了20年的“战场”——为了一巴掌大的地,两家人从吵架到老死不相往来,连路都故意留成“断头路”。如今,这条“连心路”的贯通,正是思旸镇创新“理由人说 理由人评”工作模式,化解基层矛盾、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干部多跑腿:扫清文明“绊脚石”
“干部多跑腿,跑出的是产业加速度,更跑出了群众信任度——基层稳,乡村振兴才有‘压舱石’。”思旸镇党委深谙此理。
2023年,盘街村计划扩大蔬菜种植,却因土地边界争议搁浅一年。村民堵路、项目受阻。“明明是好事,咋就推不动?”项目负责人焦急万分。
镇党委班子带头,干部们背起“民情包”启动“敲门行动”。他们白天量地头,晚上唠家常、叙乡愁、话发展。3个月,3500次敲门,摸排出40余起矛盾,其中12起直接卡着产业发展“脖子”。
在盘街村,干部们敏锐发现,矛盾核心并非土地本身,而是村民“怕合作社占了便宜”。对症下药:组织村民代表参观邻县蔬菜基地,算清“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的明白账;请律师用方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把“法律条文”变成“田间道理”。
当顾虑被“看得见的收益”打破,引擎终于轰鸣。2024年,盘街村蔬菜种植扩至200亩,拿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带动200人就业,发放劳务费130万元。乘胜追击,2025年该村特色蔬菜、水稻制种、石花猪养殖齐头并进,村集体经济预计突破160万元,并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
这“笨办法”不仅搬开了“绊脚石”,更让群众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
“家常话”调解:筑牢振兴“和谐基”
政策文件越讲越僵,法律条文越念越吵? 思旸镇为干部配备了“新三宝”:方言词典、案例本、民情包。调解现场,干部不说“根据第 X 条”,而是端起土碗:“大嫂,你家兄弟分家是不是也吵过?后来怎么和好的?”
在板桥村,7 户村民认为养殖场抽取地下水导致自家水井干涸,养殖场则委屈:“我们按环保标准建的沉淀池,怎么会影响水源?”双方剑拔弩张,甚至有人扬言要砸掉养殖场的水管。
驻村干部兼调解员杨云没讲“相邻权”。他请双方围坐火塘,端上羊肉汤,翻开案例本:“去年磨寨村也这样,错峰抽水、共建水渠后,两家还合伙种牧草呢!”添块柴火,他笑着说:“咱思旸人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边吃边聊?”最终,“错峰用水+共建水渠”协议达成。
杨云的案例本,堪称全村“吵架史”:2018年唐家杨家因砍树打架,2020年张婶刘婶因养鸡拌嘴……每起纠纷后都附一张和解笑脸。治理“密码”就在这碗羊肉汤里——不讲大道理,只讲“咱们村”的旧事;不靠硬规定,靠解决问题的巧心思。
“硬疙瘩”被“软办法”化解,“对头”变“搭 档”,振兴路自然越走越宽。2024年,思旸镇通过此法成功化解13起资源纠纷,5起直接助力产业发展。
寨邻来说理:唱响共治“大合唱”
解开杨氏兄弟20年心结的关键人物,是村里72岁的老教师、“调解人”老杨。思旸镇创新机制,从宗族长辈、老教师、退役军人中选出“调解人”,赋予“矛盾调解优先发言权”。调解遵循“阳光”流程:“调解人”用“乡理”说事 → 干部用“法理”兜底→全体签字按手印→全程录音录像→事后跟踪回访。
面对僵持多年的杨氏兄弟,镇村转变思路,变“主导”为“组织”,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火炕边上,由老杨主持,寨邻参与“评理说事”。老杨没有讲法律,而是翻出杨氏族谱:“咱们祖上规定,‘同宗同脉不阻路’,你们堵的是路,断的是子孙的福啊!”接着,他又说起自己年轻时因宅基地与堂哥闹翻,后来堂哥病重,他主动照顾了三年:“血浓于水,路通了,亲情才能通。”
为避免“和稀泥”,“阳光调解”机制确保公开透明。2024年以来,全镇通过“理由人说、理由人评”化解历史纠纷20起,无一反弹。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调解人员队伍。盘街村张大姐感慨:“以前觉得调解是干部的事,现在我也能说上话——上周还帮邻居调解了灌溉纠纷!”
如今,杨某峰家门前的“连心路”已成“致富路”:蔬菜园的卡车轰鸣而过,孩子们嬉戏追逐,大人们商量着成立“旅游合作社”。2025 年,全镇多个因矛盾化解而加速的振兴项目遍地开花。
站在蔬菜园边,望着连绵青山,镇党委政法书记王辉道出真谛:“基层治理没有‘万能钥 匙’,但有一条铁律——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用群众的话解群众的结。”
思旸镇的实践印证:当“理由人说、理由人评”的声音盖过争吵,当“家常话”融入治理,基层就稳了,基层稳,乡村振兴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大、更稳、更有底气,这,就是解锁振兴的朴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