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多方护林让国土生态 “含绿” 生香

2025-08-1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夏末初秋,当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黔东南州的连绵林海间,这片全国重点林业区80%以上的国土已早被绿色覆盖,而守护这份绿意的,正是这里无数林业工作者、护林员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多方合力下,黔东南州用一套护林“组合拳”,让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弥漫着生态芬芳。

  “采样棉签、喷雾器、显微镜、测试纸……”

  8月9日一大早,在黎平县林业局院子里,吴开勇一边清点种苗检疫工具,一边喃喃自语。作为该局营林总站林木种苗股股长,他每周至少要跑3个苗圃基地。

  “苗木是森林的‘源头’,检疫过关才能保证造林质量。” 吴开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黎平县已对34家种苗场开展60余次检查,完成32.69公顷的种苗产地检疫,而且1022.72万株苗木全部合格,产地检疫率保持100%。

  赶场天的集市上,黎平林业部门还连同公安、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逐摊查验苗木的“两证一签”,严禁假苗售卖,筑牢森林“入口关”。

  除了检验苗木,病虫害防治也是护林的关键一环。

  “这是‘电子哨兵’能实时传送数据,我们在办公室就能掌握林区虫情。”在黎平县森林植物病虫害检疫防治站的检验室,防治股负责人朱守祥指着智能虫情报测灯数据终端胸有成竹。

  这个曾获评“2023年度先进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团队,今年已在全县布下40个固定监测样地、284条踏查线路,覆盖460万亩森林。春秋季松材线虫病普查时,他们带着工具上山,每天徒步20多公里;有时在实验室,认真地记录数百个病虫害样本,研究林区的生态变化。

  “群众看到我们进山,都会主动提供线索,这是最好的支持。”朱守祥津津乐道。

  在黔东南州的茫茫林海,护林故事不止在黎平上演。相邻的锦屏县,因“杉木之乡”远近闻名,这里的护林人同样在书写绿色篇章。

  “我管3000亩林子,每天最少要走15里路。”在锦屏县固本乡的山间小道,生态护林员龙宪标一边用砍刀清理巡护路上的杂草,一边用小喇叭循环播放着防火提示。

  锦屏县的古树管护更显匠心。

  在“中国环保第一村”河口乡文斗村,600多棵参天古树环绕村寨。每天,该村护林员姜冠奇都会踩着露水巡山,保护古树。他手里没有执法证,只有一卷发黄的牛皮纸,上面用毛笔工整写着寨子的“铁律”,即《文斗村村民自治合约》,其村规民约已被写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据其介绍,目前,文斗村有百年以上的古树有银杏、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当地还发动村民成立“护卫队”,定期巡查、浇水、管护,让这些绿色“活化石”枝繁叶茂。

  在锦屏,像龙宪标、姜冠奇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1896名,他们分片守护着300余万亩森林,今年已开展巡林4.2万人次,制止野外违规用火87起。

  从黎平的种苗检疫、智能监测,到锦屏的古树管护、联户护林,黔东南州的护林实践透着“多方联动”的智慧。

  截至目前,全州已有300余个村寨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推行林长制,该州2.3万余名林长分级负责,形成“州、县、乡、村” 四级管护网络;林业部门联合公安、环保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今年已查处涉林案件132起;科技赋能则让120余个智能监测点实时守护林海,群众以护林之举参与的“积分制”更是兑换出满满动力。

  作为“生态之州”,如今,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9%,每年涵养水源超20亿立方米;今年第一季度,林业总产值超150亿元。行走其林间,听虫鸣鸟叫,看溪水潺潺,闻蓬勃绿意里国土生态正“生香”。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