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表情”到“大民生”——凯里丈量新型城镇化的幸福刻度
城市发展的进程,最终沉淀于市民日常的方寸欢喜里。
初秋,凯旋厂公园新铺的透水慢行步道蜿蜒绿荫间。“这是‘会呼吸’的路面,下雨天都不怕湿鞋了。”退休的刘燕萍和她的姐妹们站在观景台上,笑容灿烂。这条融科技与自然的生态走廊,正是丈量凯里城镇化温度的生动注脚。
安居:于细微处重塑家园温度
凯里市建公司宿舍小区曾让许多老住户焦虑:车辆横七竖八堵塞通道,卫生死角臭气熏天……这个有着11栋楼房和周边26栋自建房的开放式老旧小区,长期陷于“环卫难、停车难、安全难”的困局。
西门街道以“敲门行动”破题,由光明社区牵头,一户户叩开300多户居民的家门,近九成居民同意由社区实施临时管理。一场多方协同,居民全程参与的民主协商就此展开。
改变随之而来:智能道闸规范了停车乱象,多个新装的摄像头织密安全网,专业保洁让卫生死角得到清除。“以前抱怨没人管,现在大家齐动手,楼道清爽了、飞线不见了、车子也停得规规矩矩!”73岁的小区住户龙祖良的感慨,道出了老旧小区焕新的关键——治理的智慧,在于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乐业:让幸福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凯里市已持续开展养老护理、电工、直播带货等多元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扶持"链条,构建覆盖传统与新兴业态的就业服务体系。
"年龄不是障碍,技术就是我创业的底气!"52岁的蒲先国在凯里市就业局举办的中式烹调及酸汤菜品培训班中,系统学习了酸汤制作工艺、酸汤鱼烹饪技法及创新菜品开发等技能,他信心满满地表示“筹备开饭店,将地方美味做出名堂。”
清晨的阳光洒在白午街道振兴社区的“幸福车间”,车间20多名女工欣喜于楼下就能上岗。女工杨秀音领到工资后,第一件事是给孩子买了新书包,这份“就业还能顾家”的踏实感,让她脸上绽放幸福笑容。
从技能创业到社区就业,“就业有门路,增收有底气”的民生画卷,正在凯里城乡从容铺展。
乡愁:一畦菜园里的故土新歌
秋日丰收正酣。在白午街道振兴社区“微菜园”,翠绿的藤蔓爬满支架,鲜红的番茄闪亮点缀其间,四季豆饱满鲜亮。317块小菜地组成的“微菜园”,是振兴社区用闲置荒地、边坡等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量身定制的“乡愁解药”。
同样温馨的场景在白果井街道兴安社区展现, 275块“微菜园”通过抽签方式认领,成为搬迁群众茶余饭后的“情感地标”。俯身垄间除草浇水,唤醒的不仅是作物,更是血脉里的农耕记忆。
舒心:小工程托起大民生
在凯里,民生温度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最末梢的神经。
湾溪街道平茶村甘塘组,电工师傅正为木质房屋穿管布线。“几十年老线,一煮饭就发烫,现在整得又安全又亮堂!”村民杨光福摸着崭新的开关赞不绝口。凯里市50户以上木质连片村寨“电改”稳步推进。一根电线的更换,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量度的是民生保障的底线温度。
下司镇淑里村的李大爷按下冲水按钮时,水流带走了几十年的旱厕记忆。近年来,凯里推行的“首厕过关制”,让“三格式”化粪池成为“农村厕所革命”的“标配”。据悉,今年凯里市将新(改)建卫生厕所3000户,计划10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民族体育场、大桥路、冠顺山江华府等地,一座座配备遮阳棚与休息室的新能源充电站拔地而起。同步,在下司镇、三棵树镇新建充电站。凯盛国资集团采用“公司+村集体”的创新模式,加速织就一张“城区全覆盖、乡镇广延伸”的智能充电网络,为绿色出行注入强劲动能。
兴业:产城融合激活发展密码
今年5月,凯里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企业之家”完成升级,六大服务专区脉络清晰:人才服务区架起供需桥梁,金融专区疏通融资堵点,法治服务护航合规经营,产业培育区助力转型升级,“中介超市”提供专业外脑,民族特色产业区则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注入全链条动能。税务、消防等部门专员常驻,企业从注册到发展的“烦心事”,都能在此找到一站式解决方案。
政务服务的“暖环境”,催生着产业的“热效应”。
在炉碧经济开发区,一条从石英砂采选到玻璃制造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20家玻璃关联企业在此集聚。黔玻永太二期——这条全省首个日产125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年初点火后,不仅预计年增产值15亿元以上,更成为吸引游子归巢的“强磁场”。技术工人们在家门口收获优厚薪资的同时,更拥有了可触摸的团圆时光。
刻度:笑容丈量的城市温度
开学季的清晨,5路公交车准时驶入万潮镇盐井村临时站点,接上村里的孩子到凯里二十小学上学。这趟学期内工作日独有的7公里“护学专线”,是为城乡结合部儿童铺就的安全通道。
凯里市依托市中心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等,推进“一中心+多站点”养老服务设施及服务网络化建设。上马石社区、杭州路社区、清泉社区等易地移民搬迁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完善,运行有序,让搬迁老人安心,外出务工子女放心。城区9个街道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并以此为核心向周边多站点辐射,实现全覆盖。
“每天饭菜不重样,好吃又便宜!”80岁的陈晓芳和77岁的王宏莲老姐妹俩,相邀在大十字街道家门口和谐社区养老服务站,乐享“家门口”的便利。
城市发展的精准刻度,最终刻进市民舒展的眉梢与上扬的嘴角——盐井村学童的专属公交、老旧小区新亮的夜灯、搬迁户指间的泥土芬芳……这些细微的幸福瞬间,串联起一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民生“微表情”汇聚成幸福凯里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