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侗歌遇上二维码 智解传承困局

2025-08-2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黔东南的青山叠翠间,侗歌悠扬穿云,古老的蓝靛染缸沉淀着时光的智慧。今夏,华南师范大学华赋新遗团队踏上贵州黎平的土地,深入永从镇、肇兴侗寨等地调研,用六天五夜的时间,以青春之笔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

  黎平之行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当地丰厚的非遗资源,因政府支撑有限、学校传承流于形式、传承人技术疏离而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在“守”与“创”的平衡木上,传承人鲜活的创新实践,成为破局的关键答案。

  肇兴侗寨陆勇妹传承人以“合作社+产品创新”将传统刺绣、蓝靛染融入现代设计,带动妇女增收,让非遗从“文化符号”变成“经济活水”;

  吴柳桃传承人采用“线上直播(侗歌普语化)+线下教材”双轨模式,线上直播规避方言壁垒吸引年轻粉丝,线下教材提供系统支撑,成功回应教学形式化问题,让传承灵活可及;

  钟香花老师则运用“分散生产+统一运营”模式温情联结400位绣娘,兼顾家庭与生计,实现规模化,但面临质量标准化与市场需求预判的共性难题,华赋新遗团队的“数字质检+需求预警”构想给她提供了破局思路;

  永从镇吴品仙、吴玉莲半世纪坚守,是“守”的丰碑;张国丹则以“直播+旅游+农产品+文化体验”融合模式,用200万粉丝打通“文化展示—旅游引流—产品销售”闭环,为当地资源开发不足提供了范本。

  “琴颈要贴住虎口,拨弦力道轻如蝶重如雷。”一位队员练得手臂发酸时顿悟:“这哪是乐器?分明是装着千年侗歌的宝盒!”传承两字,重若千斤。

  团队成员以“实践者”姿态深入各大非遗创作,在汗水与体验中非遗的魅力与传承的重量。

  面对非遗的传承挑战,团队深知前路困难重重。

  “用好数字智慧是续写传承新篇的关键。”团队陆老师说。

  团队向陆勇妹展示方案时,平板电脑上3D演示着蓝靛染全过程,扫码即可观看;搭建绣品数字图库,方便设计师取用传统纹样。陆老师当即表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让老手艺能被更多人看见、用上。”

  针对钟香花的品控难题,团队设计出数字质检系统;张国丹两百万粉丝的直播间,未来将添上AI推荐的智慧;当吴柳桃看到电子教材里可互动的琵琶教学视频,笑着握紧队员的手:“接力棒该这样传给下一代!”

  目前,团队正剪辑非遗技艺影像、整理访谈实录,准备打造“侗乡非遗数字展厅”。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不仅要记录传承故事,更要搭建桥梁,让青春力量持续为非遗注入新声。”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