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绣里淘”:当暑假遇上非遗,传承有了新故事
“看,这是‘蝴蝶妈妈’,是我们苗族心中的神祖。”8月21日,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集市,初二学生刘慧琳指着一幅精美苗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向游客认真介绍。
今年暑假,集市里多了不少像刘慧琳这样的 “小老板”
,有的踮起脚尖整理绣片,有的安静地坐在绣架前学习针法......
“让孩子来这儿,就是希望他们知道手艺是我们的根。”刘慧琳的母亲说,“这门技艺从我母亲传到我,现在又传到孩子手里。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隔壁摊位前,11岁的吴双焱阳已是大家眼中的“小能手”。每天清晨,她都跟着妈妈出摊。“以前觉得刺绣是‘苦活儿’,暑假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帮忙。”她一边整理绣着银饰纹样的书签,一边说道。起初只是看摊、收钱,后来慢慢被妈妈手上翻飞的彩线吸引。
“第一次拿针,手抖得厉害,线都穿不进去,”她笑着回忆,“妈妈就握着我的手,一遍遍地教。”如今,她已能独立绣出图案,前几天还卖出了自己做的挂件。“挣到钱那一刻,比考试拿了满分还开心!”
“绣里淘”的热闹,是凯里市近年来以特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为购买绣品,更是被深厚的文化吸引。而孩子们的加入,让这里不再只是买卖场所,更成了活态的文化展示窗。
集市深处的非遗工坊里,79岁的潘奶奶望着学绣的孩子,眼里满是欣慰。“以前总怕年轻人嫌麻烦,不肯学老手艺。现在他们边玩边学,还会发朋友圈、用新技术传播老传统,苗绣有希望。”
孩子们不仅接过针线,也为传统注入新意。他们将苗绣绣在帆布包、笔记本上,摊位挂出二维码,笑着跟游客说 “可以快递到家”……古老技艺正与当代生活悄然接轨。
暑假即将结束,孩子们将返回校园。但这个夏天在“绣里淘”的经历,早已成为他们成长中珍贵的一课——学会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当刘慧琳大声介绍“这是我们苗族的绣法,全世界独一无二”时,那份从心底生长出来的文化自信,正是非遗传承中最宝贵的种子。
在凯里“绣里淘”,一个个“小老板”的身影,正用稚嫩双手绣出非遗未来的图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