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树、卖树到种树、护树 黔东南林农走上增收“碳”路子
8月19日,从江县秀塘壮族乡卡机村村民罗有发来到自家林地前,查看着自己十五年前种下的杉树树苗如今已有长至十余米高。原本计划再过十年树木长成后就当木料卖掉,但如今他改了主意。
“这片林子村里鼓励我参加单株碳汇,现在每年政府会发给我家一千多元的收入。已经连续发2年了,他们说只要林子一直在就会一直有效益,我可不舍得卖了。”罗有发说。
据了解,“单株碳汇”项目主要面向全省拥有林地的林户,通过将树木信息和林户基本信息一起录入贵州省单株碳汇大数据平台,按每棵树每年碳汇价值3元人民币计(每户开发不超过450棵),建立树木、碳汇价值、林户基本信息等数据库,相关企业、个人购买碳汇后,购碳资金全额进入林户个人银行账户。
如今,从江县包括罗有发在内的林农,每年都可获得一笔可观的碳汇收入。“真的很庆幸当时种了这么多树,谁也想不到,现在不用砍树也能靠树有钱拿了。”罗有发说,以后有机会还会种植更多的树木。
卡机村林农的变化只是黔东南打造林业碳汇推动经济、生态并行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黔东南州林地面积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林地面积3269万亩,森林面积3009万亩,其中乔木林占比超90%。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碳汇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该州也被列为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为将树林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贵州省创新开展“单株碳汇”项目以此成为地方林业碳汇的方法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林农都参与进来,农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从江分局副局长肖体双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黔东南州累计开发单株碳汇林木294.95万株(占全省的70.44%),出售碳汇资金971.45万元,惠及8县373村7000余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除此以外,黔东南州还积极探索林业碳汇试点、碳票发行、司法碳汇等路径。2021年,剑河县被贵州省林业局列为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县。2022年6月14日,黔东南州首张林业碳票在剑河发行,该县探索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辟了新赛道。2023年6月,该县挂牌成立全省第一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成功开发乡村振兴低收入群众碳汇造林项目。
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身份证”。当地林业公司与林农签订碳汇交易协议,由县林业局核发碳票,依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价格指数收购林农的碳票,从而实现助力群众增收的目标。
“当时也不懂碳票是什么,只知道村里推荐我把家里的林地拿去汇算,最后算下来我能得6万多,而且林地也还是我自己的,以后想卖也还能卖,就觉得很划算。”林农杨通锦说,自己一家老小都需要自己挣钱照顾,这6万元的碳汇收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数据显示,该项目共涉及该县全县160户农户、林地面积2317亩,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
从砍树、卖树转变为种树、养树、护树,通过单株碳汇、林业碳汇试点、碳票发行、司法碳汇助力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黔东南州不仅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碳库”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钱库,助推生态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