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印发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

2025-08-26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近日,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该清单系统梳理了全州12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经验,为各地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清单内容涵盖整体风貌管控、闲置房屋活化利用、创新保护方法、村民自治管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及乡村旅游融合等多个方面。

  在黎平县肇兴村,保护与发展实现了完美双赢。作为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侗寨,肇兴村探索出“保护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翼”的道路,去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10.2亿元,让古老村落在旅游热潮中焕发勃勃生机。不远处的黄岗村则亮出了“村民自治”的法宝,通过实施风貌保证金制度、成立“两违”清理整治巡查小组,坚决对违章建筑说“不”,守住了村落的天际线。

  保护离不开创新。雷山县乌东村请回老工匠组建专业修缮队,用“以旧修旧”的巧思将闲置房屋变成精品民宿,并创新推出“三三制”分红模式,让村民、保护基金和运营方共享发展红利。而格头村在雷公山腹地挖掘苗族古歌、银饰刺绣等“宝贝”,通过电商直播将农产品卖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

  共同的参与是成功的基石。在台江县红阳村,通过“共同缔造”试点,13户村民的闲置院落被盘活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微度假目的地,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万元。榕江县大利侗寨更是抓住“村超”爆火的机遇,在“五一”期间举办文旅活动,短短五天创造综合效益400余万元,让世界听到了侗族大歌的澎湃回响。

  从江县加榜乡的加车村将传统节日变为旅游名片,“插秧节”“新米节”吸引大量游客,去年加榜梯田景区旅游收入增长136%,村民喜获60万元门票分红。锦屏县隆里所村则打响了“花脸龙”文化IP,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在麻江县河坝村,600多名“绣娘”将枫香印染和刺绣发展为年销售额超320万元的大产业,实现了从“农村妇女”到“名牌绣娘”的华丽转身。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通过制度创新、村民参与和产业融合,传统村落能够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妮妮表示,下一步,黔东南州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持续加大传统村落经验总结和推广力度,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多实践参考,进一步推动全州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