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山乡盛会:麻江摆沙消夏节“热”力全开
“快来看会哦,今年看斗牛不要门票!”村民王志兴坐在家门口,对着手机那头的亲戚热情招呼。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她所在的黔东南州麻江县谷硐镇摆沙村胡广组便会打破往日宁静,迎来一年中最欢腾的时刻。
8月12日至15日,这个小山村成功举办第十届消夏文化旅游节。自2016年首次亮相以来,这项汇聚山歌对唱、民族舞蹈、斗牛比赛与篮球赛事的民俗盛会,已成为当地最令人期待的农闲欢聚。
笙歌入云,年轻声腔唱响传承
“送客送到大路旁,客你克了我心伤……”复赛舞台上,两名身穿苗族服饰的年轻小伙正与一对阿姨组合激烈对歌。洪亮嗓音回荡山谷,整齐动作赢得台下阵阵喝彩,“年轻人也会唱山歌?”不少观众低声赞叹。
在黔东南,山歌曾是婚丧嫁娶、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如今却渐渐淡出现代生活,能原汁原味吟唱的多是50岁以上的歌者。
“我们从娘胎里就会唱山歌了。”90后青年雷燚与搭档吴仕兴笑着说。2021年加入麻江县山歌协会后,他们开始登上正式舞台。本届比赛竞争激烈,16支队伍经层层选拔,最终5支闯入决赛。
采用车轮擂台赛制的决赛考验选手即兴能力。刚晋级的吴仕兴二人抓紧在角落背词备赛。最终,这对年轻组合摘得亚军,拿下600元奖金。“得奖很意外,”雷燚坦言,“以前都是跟着团队作战,这次独立出战还获奖,特别鼓舞。”
他们的师傅夏拉拉在一旁欣慰点头:“你们两个可以上大台子了。”这样的舞台,不仅锤炼年轻歌者的技艺,更让古老山歌焕发新生机。
广场舞决赛上,衣裙翩跹、银饰叮当,阿姨们跳起轻盈舞蹈,背景屏幕上“好山好水好麻江”随节奏流动,如诗如画。歌声舞影中,文化的种子正悄然播撒进更年轻的心田。
牛角相搏,雨中共震民俗心跳
若说山歌是消夏节的旋律,斗牛便是其中最铿锵的鼓点。这项贵州少数民族独有的民俗,不仅展现文化魅力,更承载深厚的社会记忆与民族情感。
细雨中,111号与215号水牛角力相抵,身形扭成“八”字,僵持不下。雨越下越密,人群欢呼却越来越高。观众或撑伞或披雨衣,无人在意山风沁凉,低洼的斗牛场笼在薄雾中,宛若仙境。
“5分20秒!”解说员紧盯计时器喊道,“六分钟分不出胜负,斗牛士就要上场拉开了。”话音未落,111号猛然扑向前,215号绕场奔逃,水花四溅,引得全场尖叫沸腾。
除了惊心动魄的斗牛,趣味捉猪比赛笑料不断,“姑妈篮球赛”上巾帼不让须眉。运动与民俗交融,带来最本真的快乐,乡土的温度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长桌延客,市集烟火暖热山村经济
午饭时分,长桌蜿蜒,宴开百家。这是少数民族待客的最高礼遇,桌上乡土美食飘香,盛装姑娘手捧米酒唱起劝酒歌,让八方宾朋沉醉在热情里。
集市上,六七十个摊位环绕核心区。动物园门口的烤鸡腿摊被孩子围得水泄不通,“5块钱一个,一天我要买两三个!”10岁的吴兴远是忠实顾客。他从节会第二天就借住亲戚家,每天畅玩水上乐园、吃遍各色小吃。
摊主小唐忙着给烤鸡腿刷料:“不加色素,健康得很,我家孩子也爱吃。”妻子在一旁炸洋芋、烤肉串,女儿在中间嬉戏。“一天能卖三四百元,”他笑说,斗牛免票,人明显更多。
篮球场旁,刚打完球的运动员畅饮柠檬茶。“一天租金一百元。”摊主小杨道出心得。三年来他带着奶茶机、冰淇淋机赶集赴会,“黔东南是百节之州,哪儿热闹就去哪儿。”
热闹市集不仅带动直接消费,更激活长远发展。盛世唐寨项目通过办节有效拉动经济,蓝莓采摘季提供300多个岗位,日常维护也有30至50人就业,妇女、老人和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由此受益。
民宿里住满避暑游客。北京的肖大爷常向村民买土鸡、鸡蛋和白菜,“这两三年的夏天都过来,明年想租间房长住。”游客金平沉浸体验十天后感叹:“节日的欢声笑语都刻进了心里。”他们还特地去镇上赶集,感受地道的市井烟火。
草根农民民营企业家、盛世唐寨项目投资人唐荣光说,正如节会发起所愿,一场民俗盛会,真正让村子热闹、村民富裕、传统年轻。
8月16日,持续四天的沸腾落幕,山村复归宁静。王世新一如往常忙起农活,仿佛一切如昨。但孩童吃烤鸡的笑脸、斗牛溅起的水花、山歌擂台上的年轻嗓音,都已深深刻入土地肌理。
十年节会,不仅让曾经无名的村寨走入更多人视野,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生机。当最后一声牛角号散去,最后一缕笙歌入云,摆沙村胡广组已在这场沸腾欢腾中,踏稳了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来年六月十九,山歌再起时,这片土地的故事必将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