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12个行业领域加“数”前行
当传统非遗拥抱数字科技,将迎来怎样的蜕变?
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用实践回答:产业加“数”跑,日产量提升到原来的60倍,成本却大幅降低。
8月25日,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里,“嗒嗒嗒”声不绝于耳,数字化、智能化的6条生产线上,细细的针头在布料上飞速将五彩丝线勾勒成画。
“通过搭建‘数字苗绣’生产体系,将苗绣设计工艺转化为电脑可识别的生产语言,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宇介绍说,公司通过构建智能设计大模型与贵州非遗数字资源库结合,为企业提供批量化产品设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样稿设计周期从14天缩短为2天。
看得见的丝线与看不见的数据流交织共振,赋予了传统非遗创新发展的底气与活力。今年截至目前,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值已达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突破3000万元。
加“数”前行步履不停。今年3月,黔东南州研究出台《黔东南州促进行业大模型发展实施方案》,聚焦文旅、工业、民生、城市服务等12个领域,加快推动以大模型为主的人工智能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组织服务商对82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遴选10个融合标杆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一批产业融合重点培育项目正在黔东南州拔节生长。
苗绣数字化研产销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已完成技术方案,收集10000款苗绣纹样数据,进行算法编程及建设数据库。同时,完成数字工厂基础建设,已与贵州大学、惠州学院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正有序推进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后与20家以上品牌服装、纺织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300款以上融合苗绣元素的创意产品,打造系列化、场景化的苗绣衍生商品,带动就业1500人以上,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其亚铝业矿山防盗采低空AI大模型项目各类应用已于上半年建成落地,并进行试运行工作。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均节省降损成本超过3000万元。
建成并投入使用天能高性能动力电池绿色智能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对原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打通全业务链流程及数据,实现生产各项业务高效协同、共享、可视,搭建全面感知、预测预警和科学决策的智能、数字化运营管理模式。
今年4月30日,上线使用“智游黔东南”全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景区、酒店、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等行业资源,上线州内3500家酒店,入驻400户商家,并嵌入了“黄小西”AI智能体,可实现门票住宿预订、美食购物、线路推荐、天气预报、景区直通车、票务统计、客流统计等功能,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数字化服务。
记者从黔东南州大数据管理局了解到,今年,黔东南州将13家数据服务、人工智能领域成长型企业纳入重点培育范围,2025年上半年完成营收2.92亿元。指导雷山睿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数据标注业务,目前有从业人员75人,已累计培训数据标注人才200余人。上半年,黔东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收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速35.69%;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完成6.57亿元、同比增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