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蒿镇乌公烧鱼节:“村超”东风吹热侗寨狂欢,一条鱼串起富民产业链

2025-08-27 榕江发布 侯丽

  八月的榕江,青山层叠如黛,溪水绕村潺潺。8月22日清晨,寨蒿镇乌公侗寨的稻田边,袅袅炊烟早早漫过青绿稻穗,空气中交织着稻花鱼炙烤的焦香与自酿米酒的清醇,满是乡土烟火气。

  廊桥桥头,身着靛蓝侗布盛装的嬢嬢们笑意盈盈,拦门酒的牛角杯一碰,清脆声响便随晨风散开;掌心滚动的红蛋裹着喜庆,肩头飘曳的彩带轻舞飞扬——在千余名游客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里,一年一度的乌公烧鱼节,正式拉开了热闹帷幕。

  从“自家宴”到“群英会”:村寨联动激活节庆新活力

  “寿洞村搭的草棚才好看哦!”乌公村村民张老月指着河边一排崭新的茅草屋,眼角笑出了皱纹。她脚边的竹篮里,十条肥美的稻花鱼正摆尾,鱼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往年就我们村几十户人自己热闹,今年周边村寨都来搭把手了!”

  作为榕江乌公侗寨的传统节庆,每逢烧鱼节,当地侗族群众都会开田放水、篝火祭神,哪家鱼多分邻里,谁擅调味传技巧,“共劳共享”的基因早已融入节庆血脉。如今,在“村超”理念的催化下,寨蒿镇打破村寨界限,充分发动周边群众参与:平堡村搭建草棚还送来香料,晚寨村组织琵琶歌队迎客,寿洞村组建啦啦队为参赛群众加油,各村自发成立的烧鱼队带着独门秘方同台竞技,昔日“自家宴”变身今日“群英会”。

  “政府只搭台,主角永远是群众。”寨蒿镇党委书记黄凯介绍,当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让群众成为活动的策划者与执行者,既保留了节庆的本真味道,又凝聚起区域发展的合力。

  一条鱼串起产业链:“村超”流量带火消费热潮

  正午时分,廊桥集市已是人头攒动。村民吴大姐的摊位前,黄灿灿的百香果散发着诱人香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昨天还担心卖不完,今天一早就卖出了一大半!”她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向游客介绍自家种植的特色水果。

  这场烧鱼盛宴精准衔接“村超”全国赛流量,特意将举办日定在“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前一天,借赛事热度吸引客流。村集体牵头设置的20个摊位中,既有现烤烧鱼、竹筒饭等特色美食,也有侗族刺绣、竹编手作等非遗产品。游客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村民们的微信余额不断跳动,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据了解,当天入驻商贩最高收入超2000元。

  “预计村集体增收超3万元,这些钱将用来修水渠、建停车场。”乌公村党支部书记龙见豪算起细账,“游客来了要吃饭住宿,隔壁晚寨的民宿都住满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朱女士提着装满特产的袋子笑称:“不仅看了热闹,还带了‘榕江味道’回家,这趟值!”

  水上足球赛的哨声突然响起,打断了集市的喧嚣。村民与游客组成的混合队在浅滩上追逐奔跑,溅起的水花映着阵阵欢笑。岸边,江苏游客花女士举着手机直播:“这里的热闹不刻意,村民的淳朴藏不住。”

  从“一时红”到“长久火”:文化赋能绘就长远蓝图

  “‘名誉村长’回村过节啦!”人群中传来一声吆喝,晚寨侗寨“名誉村长”缪杰带着朋友董路、雷庆瑶来到乌公村,不仅当起烧鱼大赛的评委,还兴致勃勃地与嬢嬢们同唱侗族琵琶歌,欢快的歌声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暮色降临,篝火晚会点亮夜空。侗族琵琶大歌与现代旋律交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村民手拉手一起多耶;参与短视频大赛的摄影爱好者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场跨越地域的狂欢。

  为推动烧鱼节从“一时红”走向“长久火”,当地已悄然布局长远:设计涵盖木工制作、田间捉鱼的深度体验套餐,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发起短视频大赛吸引千万网友关注,扩大节庆影响力。更令人欣慰的是,节庆激活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孩子们穿着侗服唱新歌,老人用抖音教刺绣,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