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温度 文脉相传:一场与非遗的夏日约会

2025-08-27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8月的黔东南,非遗之城不再静默于博物馆的展柜中。银锤敲击声、泥哨欢鸣声、蜂蜡暖香……在这里,非遗是可听、可触、可带走的记忆。作为“锦绣黔东南”的文化根基,全州现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58项361处,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活态传承”的深度实践。

  8月23日,位于凯里市的黔东南非遗城内,一批中学生埋首于苗绣、银饰与蜡染之间。人群中,男生潘晨城手指翻飞、捻线走针毫不生疏。“我11岁就开始学刺绣”,他语气平静,手中的绣绷却讲述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文化默契。指导老师吴秀英说:“他们不仅学技艺,更主动追问纹样背后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泥哨体验区里,市级传承人杨江华举起孩子捏制的蛇形泥哨,赞不绝口:“他们敢想、敢做!”一位母亲感叹:“这比买来的玩具有温度。”作为凯里二中的美术老师,杨江华坚持在校内开设泥哨课,她相信:“手艺必须在手中传递。”

  整个八月,“民族文化体验月”每日开放银饰、刺绣、蜡染三大体验项目,周六更推出“加长版”——竹编、剪纸、芦笙舞、民族服饰走秀轮番登场,如同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

  活动坚持“零门槛”:银饰体验仅收材料成本,其余项目全部免费,作品还可随身带走。正如凯里市非遗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寿平所言:“免费不等于廉价,体验只是种子;当孩子背着自制苗绣书包走进校园,那就是文化自信背在了肩上。”

  “非遗不能只锁在玻璃柜里,传承在于触摸与传唱,更在于将文化种子撒进心田。”吴寿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八月的热闹只是开始。他透露,协会正在规划一系列可持续计划:周末非遗体验课将走向常态化,让市民每个周末都能与非遗相约;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学路线正在开发中,将带领他们深入村寨探访传承人;年底还将举办非遗创新大赛,鼓励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生活需求相结合。

  “我们要让非遗从‘进校园’到‘驻校园’,最终‘活在校’。”吴寿平强调,协会正致力于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传承,核心在人。通过出台《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黔东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承人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州已评定国家级传承人65名、省级170名,累计培育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642名,带动6000余名民间艺人持续接力。

  与此同时,政策与资金持续倾斜:近三年投入1.5亿元用于非遗抢救、保护与传承,对472个传统村落开展非遗普查,整理出版40余部非遗丛书,实施数字化记录工程,已完成38项非遗抢救性记录,并打造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0处。

  黔东南非遗早已突破静态保护的框架,迈向“可穿、可食、可体验”的多元形态。全州已建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17个、非遗生活馆237个,开发文创产品500余种,研发非遗衍生产品5000余件,非遗真正走入日常生活、飞向世界舞台。

  据悉,黔东南州即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以更系统的制度保障让千年文脉持续绽放光芒。

  银锤声仍清脆,泥哨音正欢快,蜂蜡的暖香萦绕未散——但此刻,它们不再只是非遗城里的背景音,更已成为孩子们握在手中的泥哨、绣在布上的图腾、带回家的银饰。正如非遗不再锁于玻璃柜中,传承也不再停留于书本字间。它是一场可触摸的约会,一段可带走的记忆,更是一粒粒文化的火种,在每一次敲打、每一次捏塑、每一次穿线中,被郑重交递至下一双手、下一个夏天。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