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联姻结成紧实链条——黔东南辣椒产业惠利9万农民

2025-08-29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青山叠翠,椒田如火,连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37万亩辣椒产业迎来丰收季。作为“凯里酸汤”的重要原材料,丰收辣椒映红的不仅是农户的笑脸,更是“酸”“辣”联结下产业振兴的欢快图景。

  8月27日清晨,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辣椒基地里,数名当地村民头戴斗笠,忙碌地采摘着火红的辣椒。随着近年当地对辣椒产业的持续投入,辣椒的丰收也为甘坝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又一波不小的收益。

  “全村种了近600亩的辣椒,凯里附近的超市和社区食堂都来找我们下订单,不愁没地方销售。”甘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州盛表示,如今每亩辣椒大约有5000至6000元的收益,除市场销售外,当地企业也为基地提供保底收购支持,让村里发展产业有了底气。

  随着黔东南酸汤产业的持续火热,近年来,该州大力推动辣椒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这颗“小辣椒”在苗岭大山里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在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辣椒种植基地里,绿意葱葱的田地里一颗颗红色辣椒点缀其间,当地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空地上摆好电子秤,仔细检查着村民们送来的新鲜辣椒。经过检查、过程、登记等流程,一筐筐的辣椒被统一装车。

  “我们在羊场镇的20个村都有收购点,解决老百姓的销售烦恼,也能保证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检查辣椒的品质。”镇远县青耘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青表示,收购点将种植户手里的辣椒统一收购后最终会运往当地的加工厂进行初加工,每天新鲜辣椒的收购量大概在30吨至40吨。

  依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订单保收”的模式,黔东南州镇远、施秉、从江、台江、剑河等县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提升辣椒商品率和加工能力,不仅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今年我种了5亩辣椒,5亩算下来,这一项收入都是2万多元。”剑河县磻溪镇的辣椒种植户许昌瞬说。

  数据显示,2025年,黔东南州完成辣椒种植面积37.5万亩,预计可实现产量55万吨,产值22亿元,带动椒农户数约9万户。

  黔东南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为探寻最适合本土辣椒生长的“良法”,黔东南州农科院研发团队针对酸汤原料品种制定了全方位、精细化的技术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其培育的凯辣1号单果重达20克以上,成为“凯里酸汤”原料中辣椒的推荐品种。

  “今年理论测产量达到2800公斤每亩,较往年亩产提升10%。”黔东南州农科院蔬菜所负责人蒋辉倩介绍,与市场其它辣椒相比,新品种辣椒的抗病能力强,外形表现为微皱长线椒,肉质中厚,辣椒香味浓郁,因此更加适用于制作糟辣椒、酸汤原料等。

  如今,黔东南州农科院选育的酸汤专用辣椒品种(材料)在凯里炉山镇、镇远县、丹寨县、麻江县等地推广种植600亩,涵盖6个辣椒品种。多样化的品种种植不仅丰富了酸汤原料选择,满足了不同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也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目前试种了20亩的新品种辣椒,今年产量都特别好,主要是企业都很喜欢收这种辣椒,之后也还计划慢慢扩大新品种辣椒的种植,并鼓励其他老百姓一起种,把这个产业在我们村越来越好。”甘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州盛说。

  凯里黔岭苗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唐亮表示,州农科院研究团队培育的凯辣1号籽少皮厚,使得生产出的酸汤底料色泽更加红润,自应用以后便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其企业每年要消耗辣椒近400吨的新品种辣椒。

  据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发展规划,未来,该州将加快实现以凯里为“核心”,台江、麻江为“两翼”,在雷山、丹寨、剑河、镇远等县多点布局的酸汤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全国主要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加速推进百亿酸汤产业集群发展。辣椒作为酸汤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随着这场“酸”“辣”联姻结成紧实链条,带动更多当地椒农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