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学技艺 茶园长本领!黔东南制茶培训让“新手”变“能手”

2025-09-0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杀青要快,温度控制在220℃左右,不然鲜叶就会糊掉,影响茶叶的色泽和口感。”

  初秋,黔东南州山间茶园青翠欲滴,茶香四溢。在黎平县侗乡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10余名学员围在杀青锅旁,在公司负责人王文超的指导下,一边翻炒鲜叶、一边讲解。

  这是黔东南州“乡村工匠赋能计划制茶学徒培育”的现场,一场为期7天的实训正让返乡青年、留守妇女们快速成长为茶产业的新生力量。

  此次培训并非偶然。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乡村的工匠人才。2024年3月,第一批273名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公布,其中17人是制茶技艺名师。政策的东风,为黔东南茶产业技艺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

  “黔东南是贵州的重要产茶区,但这些年一直面临‘师傅老了、徒弟少了’难题。”王文超放下手中的箩筐,拿起一份调研报告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近60%的乡村传统手艺人没找到继承人,55%的手艺人年龄超过55岁,“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之前懂传统红茶发酵技艺的师傅就2个,年龄也不小了,再不培养新人,这些手艺就可能失传了。”

  培训学员里,既有刚返乡的青壮年,也有在家门口寻求工作的妇女,还有想重拾老本行的返乡民工。32岁的王文倩是中潮镇廖湾村的制茶新手,此前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听说有免费制茶培训,便第一时间报了名。

  “之前只知道茶叶能泡水喝,现在才明白从采摘、炒制到包装有这么多门道。”培训间隙,王文倩指着桌上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茶园管理、新媒体营销的要点,乐呵呵地说,“学揉捻时,练到手上起了泡,但看到自己揉出的茶叶条索越来越匀整,特别有成就感。”

  据了解,培训内容紧扣茶产业全链条,从茶叶产业概述、茶园生态管理,到绿茶、红茶制作工艺,再到新媒体品牌营销,每一项都围绕“实用”展开。在黎平县,学员们上午跟着师傅上茶园学管护,下午便到车间里练杀青、揉捻、发酵,晚上则集中学习茶叶感官审评,不少人通过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反推制作环节,快速地掌握了品质控制关键,已经能独立完成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制作。

  不只黎平县,麻江县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培训中。在麻江县水源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类似的制茶学徒培育场景同样火热。公司负责人唐汉涛正带着学员调试新的发酵设备,他手里拿着两款红茶对比。

  “左边是传统工艺做,右边加了我们的改良技术,香气更持久,市场定价也高。”唐汉涛提到的“科技+非遗”模式,是此次培训的创新亮点。在传承非遗手工制茶技艺基础上,他引导学员尝试工艺改良和包装设计,让传统茶叶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包装上也融入本地非遗元素,这样产品一上线就能卖断货。”唐汉涛津津乐道,“手艺要传下去,更要‘活’起来。”

  据悉,此次培训效果远不止“学会手艺”,学员结业后,不仅可直接进入当地茶叶合作社就业,后续还能接受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表现优秀的学员,还会被推荐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真正打通“技能认证—就业—职业晋升”的通道。更重要的是,通过针对性培育返乡青年、留守妇女等新锐制茶师,再加上“1年跟踪指导”机制,黔东南茶产业“老龄化”“传承断档”困境也正逐步缓解。

  如今,依托乡村工匠培育政策,黔东南州正不断推动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产业需求接轨,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工匠扎根茶产业,黔东南的茶产业正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出更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