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搭台 非遗唱戏!隆里古城“以新焕新”解锁文旅新玩法
“咚咚!咣咣……”
8月29日下午,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青阳门广场人头攒动,随着铜声响起,大型实景情景剧《隆里六百年》首次试演正式拉开帷幕。
舞台上,“千户大人”庄重巡城,“豆腐西施”热闹叫卖,年轻绣娘捻线飞针,全是当地村民对家乡历史的理解;观众席上,掌声一次次响起,不少人举起手机记录,镜头里是邻居熟悉的脸,故事里却是祖先遥远的回音。
“这是我们祖辈的故事,也是我们隆里的日子。”年逾古稀的杨老汉抹着眼泪说。
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彩排提示、没有提词器,甚至连舞台都是就地取材——青阳门城楼作背景,石板广场为戏台,他们用最质朴的乡音演绎着隆里古城六百年的屯垦往事。
“以前只在田埂上聊,现在要上台演,肯定有点紧张。”隆里所村村民王秀芝告诉记者,两个月来,大家白天忙农事,晚上集中排练,有人带着孙子来记台词,有人把农具当成道具练动作。
这部实景剧以隆里古城600年屯堡变迁为蓝本,让观众从“看客”变成“亲历者”,让村民变演员,争当家乡文化的“代言人”。
实景剧余温还未散,古城又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试演次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走进隆里,在隆里花脸龙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陶柄均的指导下,蘸取彩墨,体验画花脸。
“生旦净末丑各有讲究,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性格。”陶柄均一边为外国游客示范,一边介绍道。
从1998年起,陶柄均系统整理了隆里花脸龙13种脸谱。如今,画花脸已成为游客到隆里古城的必备体验项目。而陶柄均办的“耕读学堂”每期收50名学员,每周五还去学校教孩子画花脸、舞龙。
“要让娃娃们知道,这是咱们的根。”陶柄钧说。
蓝的额、红的腮、金的眉……不一会儿,外国游客们顶着“花脸”笑作一团,随后,便跟着当地舞龙队甩起龙尾。古城的广场上,锣鼓声与欢笑声交织。
“以前觉得非遗距离我很遥远,亲手体验后才懂,这是当地人藏在色彩里的故事。”外国游客安娜举着手机,和村民们合影留念后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活了,游客多了,村民的日子更踏实了。
古城里,文也的“音乐小院”飘出萨克斯声。去年,他因看中隆里的文化底蕴而定心开店,“游客说,古城配上萨克斯,特有味道,先来听歌,再慢慢了解隆里。”
小吃摊前,村民王明月忙着打包米豆腐。她告诉记者,以前,一天就卖几十块;现在,一天收入翻几倍。“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叫家人来帮忙。”
“今年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逾四成,带动餐饮、住宿收入显著增长。”据隆里所村文书张月代介绍,为了让古城“留客”,当地下了不少功夫,今年5月,隆里古城启动修缮工程,8月上旬已完工,粮仓改成了研学基地,闲置民居也改成了房客。目前,古城除了实景剧,还推出剧本杀、编草龙等沉浸式项目,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住下来。
“以党建红、新业态点亮古城新韵,把隆里打造成黔东南文旅名片。”隆里乡党委书记夏太伟说,眼下,《隆里六百年》正在打磨细节,9月20日将正式常态化演出,当天“2025年锦屏县隆里古城花脸龙旅游文化节”也会开幕。届时,无论是农民演员的戏台,还是中外游客的花脸,都将在这座600年古城里,续写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