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非遗保护与开发走向数字化

2025-09-17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台江县苗族刺绣博物馆AI馆员是今年8月份上线的,想了解什么内容,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AI馆员的讲解。”台江县苗族博物馆馆长杨鉴霖说,有了AI馆员,可以服务更多的游客,解决了人工讲解员的不足。

  杨鉴霖介绍,有了AI馆员服务,在线上也能轻松“云游”博物馆。AI讲解员高效融合DeepSeek、互联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推理,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解答服务,与AI讲解员进行互动,随时随地就能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的魅力,让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

  “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完善AI馆员的功能,接下来,还要对馆藏的500余件苗绣藏品全部实现AI馆员讲解。”杨鉴霖说。

  台江县苗族刺绣博物馆AI馆员借助数字技术,对苗绣等非遗元素加以数字技术优化展示,推动非遗从“文物式”的平面保护向交互立体化保护,多维度呈现出非遗的丰富内涵。

  今年8月,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成功登记数据知识产权6件,成为全省首个非遗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案例。

  “这是我们和贵州大学联合开发的‘古苗疆’APP,主要对绣娘进行管理。”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晓慧说,母亲刘英是公司创始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刘英收集了不少古绣品,达2600余件(套)。

  2022年毕业后加入到苗绣传承行列的潘晓慧,决定用数字化的方式让这些苗绣绽放新的光彩。

  打开“古苗疆”APP,素材库、绣片库、成品库让绣娘可以随时查看,找到刺绣的灵感。“打开素材库,绣娘可以查看纹样,绣娘在绣片库可以学习色彩搭配和针法走向,成品库可以参考绣出来后的效果。”潘晓慧说。

  此外,绣娘通过“古苗疆”APP可实现线上接单、订单状态查询等功能。

  “过去,有订单需要绣娘制作,我需要找到能制作的绣娘外,还需要把样品和材料拿给绣娘,才能开始制作,很不方便。”潘晓慧介绍,有了这个APP,她只需要把订单需求和要求发布在APP里,绣娘接单后,公司把材料寄给绣娘即可,绣娘完成后拍照上传到APP,公司判断合格,绣娘就可以将成品寄来,不用再来回跑,既方便绣娘,也提高了效率。

  现在,公司已经在黔东南州带动6000余名绣娘参与订单制作。80后绣娘杨英现在只需要在家打开“古苗疆”APP,选择适合自己的订单,线上接单,线上结算。数字化管理模式,让公司合作的1000多名像杨英一样的年轻绣娘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潘晓慧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推动“古苗疆”APP向交易平台发展,让纹样交易流通更便捷,推动非遗从摆在博物馆里观赏向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转型。

  现在,在潘晓慧的推动下,该公司从设计端到生产端都已实现数字化转型。“我们在电脑上进行设计,改变过去在纸上绘制纹样的方法,让纹样设计更加方便。同时,引进了画图机器人、刺绣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潘晓慧说。

  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加形象化、生活化,也更具科技范。当前,借助数字化技术,黔东南州对472个传统村落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整理出版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列丛书12部,不断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同时,依托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启动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已完成5个省级非遗项目及20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非遗数字化正为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