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出圈到“全国模范”,榕江多元场景绘就民族团结“多彩版图”
近年来,榕江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内涵,将民族团结融入工作生活的平常,创新举办“村超”赛事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不断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积极探索一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榕江县获评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4年6月,榕江县入选国家民委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名单。2024年9月,榕江县人民政府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洪灾淬炼团结本色 危难彰显同心伟力
2025年榕江“6·24、6·28”两次特大洪灾来袭之际,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在危难时刻集中迸发。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闻令而动、星夜驰援,与榕江人民并肩作战。“跪行巨人”胡雷不顾自身不便倾囊相助,用行动诠释大爱;新疆维吾尔族同胞阿里木江·哈力克跨越数千公里,不仅送来10万元善款,还精心采购11头本地优质肉牛,并亲自扎进厨房帮厨,让受灾群众尝到暖心滋味;河南赵大哥驱车1500公里昼夜兼程,抵达后立刻支起灶台为群众煮上热乎面条;人民子弟兵蹚着齐腰洪水,在狭窄巷道里用身躯筑起“中国脊梁”,让无数网友动容落泪。省内9个地州市、黔东南州15个兄弟县市的支援队伍火速集结,投身清淤救灾一线;县内忠诚镇发出“宁吃三分饱,也要多打一个饭支援前线”的号召,后勤保障温暖有力;大利侗寨的清淤三轮车穿梭在小巷小道,将支援力量延伸至每个角落;章鲁村的送餐三轮车顶着余险,把热饭热菜精准送抵最末端的救灾现场……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诠释了“人心为坝,可抵万难”的中国式团结的深刻内涵。
当救援任务完成,救援队准备撤离时,榕江群众自发行动起来,连夜赶制红鞋垫、蒸煮红鸡蛋,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群众手举感谢牌、眼含热泪,与救援队员依依不舍告别,不少人追着车队送出很远,这一场景让团结精神从抽象理念变得具象可感、直击人心。截至2023年底,榕江县已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州级138个、县级322个。
“村超”激活融合动能 打造共融共乐样板
榕江县抢抓“村超”出圈机遇,巧妙将足球场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态”教育基地,通过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经济赋能,为民族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榕江样板”。
赛事搭台促交往:“村超”参赛队伍规模逐年攀升,从2023年的20支、2024年的62支猛增至2025年的108支,参与人数呈几何级增长,展现出强大的群众号召力。全国村超联赛总决赛更是吸引了来自34个省级行政区的51支顶尖队伍齐聚榕江,同时全球近50个国家的超1200名国际球员慕名前来交流切磋。2023年“村超”吸引游客超760万人次,2024年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村超”成功从“发动榕江人民自己玩”的区域性活动,升级为“吸引全国人民一起玩”的全国性盛会,村超赛事加深了榕江县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增进友谊。
文化赋能促交流:“村超”期间同步开展美食嘉年华、泥鳅节、西瓜节、香羊节等特色活动,打造多个网红打卡点,策划发起“我要上村超”“带着非遗来村超”“来村超约场球”“超级星期舞”“全民K歌”“同唱时代金曲”和蹦迪等2.0版本新玩法,让游客获得丰富多元的体验感。其中万名群众手牵着手围成五环齐跳“多耶”舞的壮观场景,更是成为全网热议的经典画面。两年多来,共有885支啦啦队、15.98万余人参与村超巡游展示,11.68万群众登台表演非遗节目740余个,在这座总人口仅38.5万的小县城,超过一半的群众直接参与到“村超”相关活动中,在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全面交流,深化了“五个认同”。
美食牵线促交融:“村超”热度攀升期间,榕江村民自发拿出“榕江卷粉”“榕江牛瘪”“榕江西瓜”、腌鱼腌肉、糯米饭、杨梅汤等特色美食,为外来游客免费“投喂”开展宠粉互动,用美食传递热情与善意,吸引了广大游客专程到榕江品尝地道风味。贵州村超火爆出圈以来,全国游客流量呈井喷式增长,榕江县顺势设置6个美食区、300余个农特产品摊点,还制定了牛瘪、羊瘪、卷粉等16道美食标准体系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发布,持续打响“吃在榕江”美食品牌,同时成功获评“中国民族生态餐饮文化名城”“贵州省民族生态饮食文化之都”。榕江美食不仅深入人心,更进一步搭建起全国各族群众交融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经济提质促发展:榕江立足实际,把“村超”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超级发动机”,大力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将“村超”带来的“流量”精准转化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2023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765.85万人次,同比增长52.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73.94%;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3%;2025年1—6月累计接待游客472.64万人次,同比增长12.6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47亿元,同比增长9.74%,“超能经济”的红利持续释放,惠及全县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
教育铸魂促提升:榕江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融入点,深入推进相关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覆盖全县学生7万余人次,让共同体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团县委、县民宗局、县文联、县书画协会联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为主题,开展书画比赛等系列活动,极大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创作热情,促进了中华文化认同。此外,红七军军部历史陈列馆、车民街道文体社区成功获评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榕江县古州四小获评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校。
“四大工程”夯实根基 推进全方位互嵌
榕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在不断加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积极探索一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道路,以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
民族团结提升工程:以“党建+民族团结创建”为创新载体,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在社区广场、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精心植入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标语标识和宣传展板,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关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朋友圈、网格微信群等新媒体途径转发正能量内容,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各族群众心里。
共居共学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一法两规”宣传活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联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学在一起的“共居共学”氛围,各族群众子女在同一所学校共用一间教室一起学习,共住一间宿舍一起生活,共进一座食堂一起吃饭,真正实现青少年群体的共学共融;充分利用城市书屋、文体活动中心、双阳服务站等公共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讲好“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故事,实现成年群体的共学共享。其中《贵州榕江:城市书屋书香浓》相关事迹还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媒体的专题报道。
“红石榴+”行动提升工程:实施“红石榴+薪”行动推进群众促增收,成功引入千匠百艺、黔源侗绣、月亮故乡、特和蜡染馆等少数民族文创企业,共吸纳1764名群众稳定就业,有效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以推动“红石榴+”行动为重要抓手,构建起“红石榴+薪”促增收、“红石榴+心”促交融、“红石榴+星”树典型、“红石榴+新”练能力的“四加”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打造互嵌式和谐社区,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举措获得了国家和省、州民委的高度肯定,相关经验在《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网站上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和刊载。其中榕江县车民街道卧龙社区被列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其工作经验在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工作现场会上作了交流发言;阳光社区则被列为2025年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重点社区进行建设。
民族文化提升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双阳服务站重点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孝”文化为情感导入点,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扶持青于蓝、黔源侗绣等非遗传承基地,切实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新媒体赋能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产品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发展;积极培养直播带货人才,成功扶持蜡染手工坊4家,侗族手工刺绣企业1家,带动1000多名居家妇女实现灵活就业。此外,还邀请省民族歌舞团到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慰问演出,精心组织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举办“粽子飘香迎端午·邻里共聚情谊浓”主题活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营造出邻里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良好社区氛围。
如今的榕江,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从洪灾中的同心共济到“村超”里的欢歌笑语,从四大工程的扎实推进到互嵌社区的温馨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