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丹寨非遗周 专家学者热议非遗传承新路径

2025-09-19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在九三阅兵现场,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派,满满的骄傲感;在丹寨非遗大集,感受到的是烟火气,满满的幸福感......”

  9月17日上午,在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内,主持人林泉的开场白刚落,台下便响起会心的掌声。

  当天,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主旨演讲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展开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率先登台,以《非遗工作的强大思想引领》为题展开演讲。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非遗、陕西绥德民间艺术等案例,系统阐释了非遗在延续历史文脉、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雒树刚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评价,指出非遗保护要坚持系统性、生产性、生活化三大理念,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辩证统一。

  “去年在黔东南调研,丹寨蜡染、刺绣的活态传承让我印象深刻。”尽管未能亲临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还是通过线上连线,为大家带来《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与发展》的分享,他提出传承要走向社区、走向大众,让年轻人因为热爱而参与,更要做好“传帮带”。

  “过去二十年,我国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培养了5.1万人次传承人,但系统性保护仍有短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接着上台,他以民俗类非遗为例,建议加强非遗与国民教育体系融合,从幼儿园的传统游戏到大学的非遗专业,让文化基因从小根植。

  台下,几位来自基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频频点头,纷纷在笔记本上记下“从小培养”“加强与学校合作”等内容。

  “2024年微博非遗相关热搜超110个,阅读量破800亿,20-25岁年轻人成兴趣主力。”微博政务运营总经理李峥嵘演讲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让现场观众振奋,她以彝绣传承人阿西木之末通过微博“出圈”,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例,提出要让非遗融入电竞、影视等领域,让年轻人把非遗“带回家”。

  从上午到下午,探讨交流氛围十分热烈。

  下午2时30分,第二阶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专场开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以柳州螺蛳粉为例,详解“一碗粉带火一座城”的密码,他表示,螺蛳粉制作技艺成为非遗后,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百亿元,这是生产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席建超则聚焦“大变局下非遗文旅融合”,建议景区避免非遗符号堆砌,要深挖文化内涵,让游客不仅看表演,更能体验扎染、制茶,感受非遗的温度。

  当天傍晚,《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案例交流环节,主持人苗丽燕带领嘉宾围绕“非遗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展开圆桌对话。浙江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分享经验,浙江不少民宿引入竹编、木雕非遗项目,让游客住下来、玩起来,客房入住率提升30%以上。

  从清晨到夜幕,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讨论未曾停歇。这场对话,既勾勒出非遗保护二十年的成就,也指明了未来方向,即让非遗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大众”,从“古老技艺”到“时尚潮流”,更需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