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乡丰景一时新】黔东南:乡村蝶变高“颜值”

2025-09-2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提要: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实施“数智黔乡”工程,重点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当下,丰收的喜悦荡漾在黔东南州的每一片田野上。在这里,现代农业与古老智慧正交融画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火红的辣椒垂挂枝头、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紫莹的蓝莓果香四溢……黔东南州正以山为基、以绿为底、以智为笔,书写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新篇章。

  2025年上半年,黔东南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5%;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3元,同比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山地农业焕新姿 特色产业结硕果

  黔东南山峦叠翠,生态优美,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近年来,黔东南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随着凯里酸汤成为黔东南一张亮丽的品牌名片,辣椒作为其重要的原材料,经历引种栽培、推广种植、提质增效等阶段。截至目前,黔东南州辣椒产业种植规模已达37.5万亩,预计产值达22亿元。

  “为探寻最适合本土辣椒生长的良法,我们团队针对酸汤原料品种制定了全方位、精细化的技术方案。现在的最新品种理论测产量达到每亩5600斤,较往年亩产提升10%。”黔东南州农科院蔬菜所负责人蒋辉倩介绍。

  在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辣椒基地里,当地数名村民头戴斗笠,忙碌地采摘着火红的辣椒。“全村种了近600亩辣椒,凯里附近的超市和社区食堂都来找我们下订单,不愁没地方销售。”甘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州盛表示,如今每亩辣椒大约有5000至6000元的收益,除市场销售外,当地企业也为基地提供保底收购支持,让村里发展产业有了底气。

  稻渔综合种养是黔东南另一项特色农业模式。在剑河县南明镇南明大坝上,永兴社区合作社负责人周权望着金灿灿的丰收景象,脸上洋溢着笑容:“种完谷子种菌子,种完菌子种油菜,期间套养稻鱼、鸭子等等,有农机助力可以一田多收,我们大坝可是全年无休呢!”

  2025年,黔东南州稻渔综合种养业面积达137万亩,省级稻渔综合种养业示范点项目已落实到5个县(市)。与此同时,通过以点带面方式,集聚良种、良法、良机、良地等资源要素,全州共种植水稻233.28万亩,创建党政领办粮食示范点765个、面积24.86万亩,抓实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

  智慧农业绽异彩 数字互联“慧”丰收

  在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的制种水稻基地,种植大户姚涛看着收成账单,脸上洋溢着喜悦:“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再加上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今年制种水稻的产量明显提升,亩产达到450斤,和去年相比每亩增收120斤。”

  今年,姚涛首次使用“智慧制种”App管理稻田。通过手机,他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远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统,将水肥精准供给水稻。

  在黔东南州的田间地头,智能手机已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站长蒋大勇表示:“水稻制种智慧管理系统和‘智慧制种’App平台的建立,有效提升了管护效能,降低成本30%以上。”

  在麻江县高标准蓝莓大棚种植示范基地,智能控温、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智慧农业设施林立。技术员张小飞介绍:“大棚种植比地栽蓝莓的产值能增加4倍左右,果子大小均匀,鲜果率较高,糖度也能提高两至三个点。”

  三穗县的贵州贵鸭农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数字化监控大屏下的高效养殖场景。鸭舍内,阶梯式笼养模式配合机械自动化操作,使得喂料、喂水、温度调节、捡蛋和除粪等环节都能轻松完成。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根据《黔东南州2025年大数据发展工作要点》,重点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围绕茶叶等12个农特优势产业和中药材、油茶等“6个100万”提升工程,推广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数智黔乡”工程,重点推动蓝莓、三穗鸭、酸汤、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细分领域构建产业赋能平台,推动州级运营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全州已有38个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其中,种植业21个、养殖业17个。

  “美丽庭院”芳菲绕 绿意赋能锦绣长

  漫步在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整洁的街道上,错落有致的苗族木楼与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曾经杂乱的角落摇身变成了“微花园”“微果园”。

  这一变化源于黔东南州正在全面推进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

  “以前大家没有卫生意识,村里污水、垃圾到处都是,环境差得很。自从村里开展治理后,安了垃圾桶,还统一规划了排污沟渠,游客都夸我们村卫生好、环境舒服。”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的村民王志芬,一边清扫庭院一边感慨。

  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黔东南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各地也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治理模式。

  “我们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秉持‘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理念,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台江县台盘乡南瓦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兵说。

  为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黔东南州争取到中央财政和省级资金485.2万元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有序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同时,积极争取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这场由内而外的农村蝶变,不仅让黔东南乡村颜值焕新,更激活了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生活有盼头,农民有干劲,发展有希望。

  如今,秋风拂过黔东南的田野,吹黄了稻谷,吹紫了蓝莓,吹红了辣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诗意,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和美乡村相映成趣。青山绿水间,苗乡侗寨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