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 新活力|全国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贵州“潮玩”出圈

2025-09-25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侯丽

  9月16日至21日,为期一周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丹寨举行。这场为期6天的国家级非遗盛会,汇聚了全国22个省区市20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5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专家学者,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高端论坛研讨和创新科技体验,全面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探索了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体验”——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206个非遗项目,5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专家学者集聚丹寨,此次非遗盛会,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上,给出了怎样的维度和深度的答案?

  走进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集市,来自贵州剑河县的苗族绣娘杨丽带来的嵌有红绣纹样的耳环、手镯、发卡吸引了不少年轻女性的目光。

  摊位最受欢迎的,是一对绣着天鹅图案的耳环,嵌着红色绣片的图案与银色金属的结合相得益彰,浓浓的民族风透着一股时尚与独特。

  “当她们看到我们的作品而眼睛发亮时,我心里就有数了。”杨丽说,通过创意设计,让传统绣片以新形式走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手中的技艺为绣娘们带来了经济收入。

  聊起设计灵感,才得知,杨丽的作品来自十多年跟非遗打交道而衍生出的非遗之花:她将传统苗族服饰中的图案提取出来,与现代饰品结合,打造出既民族又时尚的文创产品。

  而像这样的非遗相关产品,布满了这个1.5公里长的非遗集市。此次活动,主办方有机融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工艺、非遗美食、非遗绝技、中医药等项目展位,形成一条“五好”(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非遗集市。

  这条街上,游客不仅能欣赏安塞腰鼓、英歌舞等动态表演,也能体验荣昌折扇、道明竹编等精细工艺,更能品尝武汉热干面、乐山甜皮鸭等各地非遗美食。同时,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锦鸡广场等节点也布局了各具特色的展示与体验区,通过沉浸式场景打造、多元化互动体验及创新性表达方式,让非遗项目以更生动、更亲切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在这里绽放、碰撞,很震撼也很感动。”从陕西专程赶来的游客黄波表示,一家三代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孩子追着展演项目跑了一圈又一圈。

  对于传承人而言,他们是这场转换与融合最重要的主体。从江瑶浴代表性传承人贾光宁此次带着最新研发的产品而来——“瑶浴浓缩液”。

  原本,在瑶寨,瑶浴的汤药都是村民配上草药自己熬煮,游客想带走几乎不可能。“各种配比、熬煮都很讲究且耗时。”贾光宁表示,为了让游客能将体验带回家并方便使用,团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开发出深加工产品,推动非遗从体验向实用消费品转化。“就这样小小一瓶,拿起就走,开盖就能兑水用了。”贾光宁拿着他的新产品介绍。

  非遗集市里,打造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场景, 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新思路。

  科技打造非遗体验新场景——让非遗“动”起来

  在“科技赋能非遗新传播新展示”专题展览区,非遗周期间几乎挤满了年轻人和小孩。来自深圳的石安就带着5岁的孩子在这里体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旅。

  在互动作品《天地织形·露华凝彩》的展馆里,当孩子在作画区画出一只蝴蝶轮廓,大屏幕的山水画中,立即呈现出一只蝴蝶翩翩起舞的奇幻景象。

  “孩子开心地尖叫起来,这种互动方式让非遗变得可感可触,让人印象深刻。”石安说。

  在文旅部的支持下,本届年会打造的“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成为最大亮点。该空间汇聚了13个项目的创新成果,通过数字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当代科技手段,赋能非遗新传播新展示,让古老技艺“活”起来、“动”起来,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

  星燧炽愿——数字烟花沉浸互动体验以国家级非遗“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为灵感,融汇敦煌壁画藻井纹样,将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等吉祥纹样进行现代转译,巧妙融入数字烟花的表现形式,并特别采用传统火柴点燃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传统节庆与美好情感的深刻共鸣。

  英歌潮舞——英歌数字互动体验则通过击鼓与屏幕中的英歌人物互动,激活动态表演与音效,实现非遗英歌舞的现代转译。

  ……

  这正是本届非遗保护年会通过技术赋能非遗保护的生动缩影。

  在丹寨万达小镇1.5公里长的非遗街区,科技与传统交融的场景随处可见。这种创新尝试表明,科技与非遗的融合不仅能够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还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

  而面对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风险的痛点,数字化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在年会期间正式上线,标志着非遗保护进入数字化新阶段。该平台运用高清扫描、三维建模、VR全景等技术,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保存。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启动了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8个项目及3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用科技手段为非遗留住“根”与“魂”。

  跨界融合,激发非遗创新活力,催生新的业态。在此次非遗周上,我们同样找到了这种融合的优秀案例。

  在非遗集市上,一幅融合传统苗绣与生成艺术的作品引人注目,这是来自黔东南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公司的产品。

  该公司将贵州非遗数字资源库纹样,应用在了规模化生产的车间里。公司的6条智能化苗绣流水线上,数字化编程正将传统平绣、打籽绣等针法转化为机器语言。

  在科技加持下,苗绣产品成本降至原十分之一,日产量提升20倍。这些原汁原味的贵州民族商品销往中国香港、意大利、法国等地,企业年产值也从初创期的几十万跃升至2700万元。

  老手艺 新活力——年轻力量助力非遗成为富民产业

  非遗集市的蜡染体验区,一群来自贵州草木染有限公司的年轻设计师们,正通过直播展示他们的新产品——将丹寨蜡染、扎染与薯莨染等技艺融合创新的包包、衣服、小配饰等。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点赞与订单提示,成为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的生动写照。

  这群于2022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因为喜欢丹寨蜡染,从全国各地汇聚于丹寨创业,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时装元素。“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而是让非遗与当代生活对话。”团队负责人陈朝能说道。他们的工作室里,电脑设计稿与手工染织作品相映成趣。目前团队已研发超过3000款产品,涵盖服装、配饰、家居用品等,不仅销往北京、上海、江西等地,还与多家客户达成长期合作。

  这样的年轻力量,正是非遗周上最动人的风景。而“非遗青年交流营”作为重要配套活动,让年轻传承人与短视频创作者在这里碰撞出更多非遗传承火花。

  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方浩然用“声音”演绎电影《阿凡达》的一段桥段,获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他坦言曾困扰他的“口技”被认为是配音,直到尝试用短视频或者现场直播还原各影视经典片段后赢得各国网友点赞才赢得认可;陕北民歌手任霞则分享了传唱陕北民歌的经验,她说把陕北民歌与流行乐结合,传播到海外,这也是用非遗讲故事的力量。

  非遗视频创作者雁鸿分享道:“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微距特写等技术手段,让非遗细节在社交平台上生动呈现,吸引大量年轻受众关注。也因将非遗与二次元融合创作而被年轻人喜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强调了年轻人参与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发现,年轻人成为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通过对于在地文化的保护挖掘,把非遗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变成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新的消费载体。”

  这股青春力量也切实推动了产业发展。

  丹寨蜡染依托龙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900万元,其中非遗研学体验占比达50%。

  与此同时,古法造纸技艺不仅应用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还推出花草纸DIY体验,深受游客喜爱。

  银饰产业也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升级。以银匠村为核心的银饰产业,今年暑期共有60万余人次游客在此体验蜡染、鸟笼编织、造纸等非遗项目。

  “通过非遗传承与文旅服务,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就业增收。”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陈玉佳介绍。本届非遗周通过“体验化、产业化、生活化”的融合路径,生动诠释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只有让非遗被看见、被使用、被热爱,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传承。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