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用“十年规划”锁住“村超”热度——解码“人民足球”体系如何让草根狂欢成发展动能

2025-09-25 黔东南新闻网 余天英 侯丽

  夜幕降临,榕江县城北新区田径足球场的灯光骤然亮起,将绿茵场映照得如同白昼。来自车江一村队的出租车司机王先生刚结束白天的营运,匆匆换上球衣直奔球场——这个周末,他的身份是“村超”球员。“以前握方向盘是生活全部,现在晚上踢踢球,日子热闹多了。”王先生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笑容里满是满足。

  这片能容纳五万人的球场,自2023年5月“村超”开赛以来,每逢周末便人声鼎沸。这个扎根中国最基层土壤的足球联赛,在短短数月内汇聚超300亿次网络流量,从县域乡村赛事一跃成为现象级体育文化盛事。更令人瞩目的是,榕江并未止步于“爆红”,而是在2025年率先推出县域首个系统性足球发展“十年规划”,以“人民足球”理念为核心,探索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的路径,为中国草根足球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榕江方案”。

  “村超”现象:草根狂欢背后的纯粹力量

  “村超”的赛场从来不乏惊喜。在一场常规赛事中,22名场上球员涵盖了卖肉摊主、建筑工人、小学教师、在读大学生等多个群体。他们没有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没有高额奖金的诱惑,却凭着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在绿茵场上全力奔跑。“这里没有‘明星’,只有想踢球的老百姓。”榕江县足协副主席、车民小学校长杨亚江的话,道出了“村超”的本质。

  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性和“接地气”的真实性,正是“村超”火爆的核心密码。赛事不设专业报名限制,以村为单位组队,获胜奖励多为本地特产的香猪、黄牛、糯米等,充满乡土气息。但这份“朴素”背后,是全民参与的热情:球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训练,村民自发组成啦啦队,苗族、侗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在赛场边演唱敬酒歌,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

  流量的爆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数据显示,仅仅今年1至8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64.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28%;旅游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4.38%。更重要的是,“村超”点燃了全县的体育热情,让足球从“少数人的运动”变成“多数人的狂欢”,为榕江足球发展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班超”筑基:校园里的足球种子计划

  “村超”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榕江县多年深耕校园足球的必然结果。下午放学后的榕江县古州镇第二小学,操场上总能看到孩子们带球奔跑的身影。作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里每个班级都组建了足球队,每年的班级联赛更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赛事。“足球教会孩子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团队协作和规则意识。”校长杨贤泽看着在夕阳下训练的学生,眼神里满是欣慰。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榕江46所开展“班超”比赛的学校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全县“班超”赛事已举办2875场,覆盖863个班级、35880名学生。按照“十年规划”目标,到2026年、2028年、2030年,参与“班超”活动的学生占比将分别达到50%、70%、80%,实现校园足球的全面普及。

  “新三线”布局:构建人民足球完整生态

  “村超”的热度如何延续?足球人才如何培养?面对这些问题,榕江在“十年规划”中给出了清晰答案——构建“村超”社会足球+“班超”校园足球+“逐梦”职业足球的“新三线”人民足球体系,形成从群众参与到专业培养的完整生态链。

  “‘村超’是基础,激发全民热情;‘班超’是梯队,培育专业苗子;‘逐梦’是出口,输送职业人才。”榕江县体训中心主任唐龙解释道。这一体系环环相扣:通过“村超”带动全民健身,让足球融入日常生活;借助“班超”完善校园足球梯队,从普通学生中筛选有潜力的人才进行系统训练;再通过“逐梦”计划,将优秀苗子送往专业机构深造,最终为国家职业足球输送人才。

  杨亚江对此有着深刻的实践体会。作为小学校长,他见证了“班超”如何让足球走进孩子生活;作为县足协副主席,他亲历了“村超”如何凝聚全民力量。“我们常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班超’就是抓娃娃的关键一环。现在已有几个孩子通过‘班超’被州里的专业队选中,未来说不定能走出国脚。”他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从过去全县仅有3块简陋标准球场,到今天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057个、足球场52块,榕江逐步构建起便捷的“15分钟健身圈”,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建场地不难,难的是管好、用好。我们建立了专人负责的维护制度,确保每个球场都能真正服务群众。”唐龙说,为保障体系长效运行,榕江还建立了资金保障和场地维护机制。

  流量变留量:“超能经济”赋能县域发展

  “真没想到,在‘村超’赛场边卖酸汤鱼,靠直播就能做成大生意!”苗族创业者吴小妹的经历,是榕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生动缩影。借助“村超”的网络热度,她的酸汤鱼预制菜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从路边摊发展成拥有线上线下渠道的品牌。

  在榕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村超”赛场周边,热气腾腾的卷粉、糯米饭等小吃摊前排起长队;周边苗寨里,独具特色的网红民宿一房难求;直播间里,侗族银饰、苗族刺绣等非遗产品销量激增。“村超”带来的流量,正转化为群众创业增收的“增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为推动“流量”转化为持久效益,榕江以“村超”为“超级引擎”,推动“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当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打造“超好吃”美食、“超好住”住宿、“超好行”交通、“超好游”线路、“超好购”文创和“超好玩”场景,全力培育“超能经济”。目前,榕江已推出多条融合“村超+民族文化”“村超+乡村体验”的精品旅游路线,将足球赛事与民俗节庆有机结合,增强游客体验,实现“留得住、玩得好、带得走”的综合效益。

  夕阳西下,榕江县的足球场上哨声再次响起。五六岁的孩童在教练带领下认真练习带球,五六十岁的老者悠闲地踢着养生足球,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正激烈对抗。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因足球而相聚于这片绿茵。这座小城正以足球为纽带,连接起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榕江的足球故事已然翻开新的一页,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