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蝶变:一条路 一幢民宿 唤醒沉睡侗寨

2025-10-16 黎平发布 侯丽

  黄岗侗寨,静卧于狭长谷地之中,五座鼓楼巍然矗立,禾晾成行,禾仓林立,至今保留着浓郁的侗族农耕风貌。随着贵广高铁全线贯通与乡村旅游公路的实施,这个隐于深山的古老村寨,终于与外界紧密相连。“十四五”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这颗深埋的种子开始破土而出、开花结果。

  “十四五”期间,我县成功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一条条旅游公路如线串珠,将散落的传统村落连缀成链。黄岗村——早在2016年就已获评国家3A级景区,如今真正实现了从设施薄弱到生态宜居宜游的华丽转身。

  返乡创业青年吴德珍说:“ 以前我们要出去的话,得走几个小时的路,现在路通了,高铁也通了,从高铁站到我们黄岗来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过去,这里虽坐拥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却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随着贵州省支持“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黄岗侗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农村公路+旅游”的融合模式,成为黄岗蜕变的关键引擎。“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更是将黄岗与其他传统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旅游新格局。

  吴德珍说:“ 我在外面打工了好几年,现在感觉村里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这个路通了,村寨旅游红火起来,很多游客慕名来到我们黄岗。”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吴德珍是黄岗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之一。2016年,他回乡创办“景登民宿”。近十年间,民宿接待量持续增长。从吴德珍的民宿,到吴许安等人合伙的餐饮店,黄岗积极实施引才政策,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目前已逐步形成“民宿+餐饮+文化体验”的多元业态。

  吴德珍说:“我之前在外面进厂做事,2016年回家偶尔在村里面看到游客,我就想开家民宿,经过几年的发展,村寨交通便利了,旅游发展也越来越好, 这几年的游客也变多了。”

  就业机会的增加,让灵活就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途径。一度被忽视的侗族传统文化,如今成为黄岗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最具代表性的,是将传统禾仓改造为特色民宿,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禾仓宿集”品牌。

  在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与多方资金支持下,黄岗村以“禾仓美宿”为核心,改造升级约13栋民宿,形成一定床位规模。2024年,村集体民宿收入实现约124万元。

  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说:“我们保留了禾仓外观与挂满稻穗的文化景观, 同时融入现代化设施,既传承了文化,也发展了经济。”

  黄岗村禾仓美宿店长陈禄敏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

  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黄岗以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旅游。黄岗以“男声侗族大歌”闻名,村中组建侗族大歌队,每逢节假日在鼓楼表演,参与者每场都能获得相应收入。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师王佳蕾说:“我认为黄岗侗寨是现在侗族村寨里最原生的一个村寨,可以用‘原生秘境’来形容它;其次是民风民俗,这里的村民很热情,整个村寨非常团结,体现了我们侗族人民,侗族村寨,侗族生活的共同体这样一个概念,我感觉得到,黄岗侗寨的人们,幸福感归属感很强烈,生活得很幸福。”

  如今,黄岗还依托千亩香禾糯种植基地与“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开发了稻田抓鱼、香禾糯采收等农事体验项目,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全村香禾糯年种植面积约3000亩,为种植户带来稳定收益。

  一条条农村公路,铺就了村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一幢幢特色民宿,唤醒了沉睡的侗族村寨。黄岗村的振兴故事,正成为我县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