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生态渔业质效齐飞
10月13日,在岑巩县大有镇下溪水库外滩,一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养殖实践正在展开,在一片碧波荡漾中鱼群翱翔,这里正是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的建设基地。
贵州岑巩种源渔业保育是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具体生态举措,通过对以长江上游支流㵲阳河流域重要土著鱼类群落为核心的名优珍稀鱼类光唇、粗须白甲鱼、齐口裂腹鱼、斑鳜、光倒刺鲃、花䱻等种质进行保育,对防止贵州省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下降、种质退化,保护本地土著鱼类种群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岑巩基地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以及贵州大学等相关重点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作为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岑巩种源渔业科发公司的负责人叫杨巍,家住岑巩县思旸镇,1999年12月退伍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创业。在2012年进入鱼类保种繁育领域和生态渔业养殖行业,他10余年来的专注,现已成为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致力于江河湖库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冷流水生态养殖、高端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繁育等业务。
2024年岑巩大有的这个种源场被认定为贵州省岑巩县粗须白甲鱼省级原种场。同年9月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获得龙川河泉水鱼鳜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繁育中心、龙江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救护繁育中心授牌。
位于下溪水库库下的渔业生产基地,商品鱼以虹鳟三文鱼为主,保种繁育为贵州土著特有鱼类,建设好一期一级虹鳟鱼养殖区,五种土著特有鱼类保种繁育区,其中虹鳟鱼区经过半年多的生产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即将实现满产。将来会通过孵化商品鱼苗、种苗,以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大有镇、思旸镇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共同参与冷水鱼养殖,然后由公司统一销售,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渔业种源场良种场的建成是岑巩县继水稻制种外的一个‘种业振兴’名片,是保护冷水鱼多样性与促进种业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明镜说。
目前该基地正在开展国家级贵州第一批良种场认定,得到认定后,争取在未来1至2年间,在岑巩形成一个苗种交易市场,主要商品鱼为虹鳟三文鱼,满产后产量预计可达40万斤,预估产值达1500万元。
岑巩基地将根据产业发展、订单需求和融资需求进行扩建,计划在1至2年间,将商品鱼产量从100万斤扩展到150万斤左右,预计产值3500万至5000万元。建立贵州省土著鱼类的保种繁育场,打造贵州省第一个虹鳟三文鱼主产基地,组织开展相关养殖技术培训,为当地想来学习养殖的群众既提供技术支撑,也供应苗种,让参与养殖的群众把产品做优做特,并通过公司的销售平台,把产品走向上海、广东、河北、山东,甚至走向欧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