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数字化,让提取文化DNA成为现实
将蜡染、刺绣、银饰、剪纸等纹样矢量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采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息,建立贵州非遗数字化资源库,进行数字化记录传承与保护;提取非遗元素融合开发文创产品……从建立非遗数字保护体系到培育新型传承主体,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贵州用数字化技术提取非遗DNA成为现实,让非遗传承焕发时代生机。
走进位于黔东南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苗绣生产线通过数字化编程技术将传统苗绣针法转化为机器语言,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产品从生产线制作完成。
这是该公司通过提取苗绣DNA转化为非遗数字化的生产场景。公司运营总监龙宇介绍,苗绣针法独特,公司以“AI+苗绣”为核心,系统采集上千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苗绣纹样,运用Retinex-Net等算法,构建苗绣数字化保护基因库,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截至目前,已完成基础纹样采集12766份,通过矢量化处理实现产业级应用转化,实现了苗绣纹样的智能设计与创新。
“AI一分钟能生成30到50款苗绣纹样。”龙宇说,数字化赋能让苗绣服饰设计从14天压缩至2天。这些融合AI与传统工艺的作品,相继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并通过跨境电商和社交媒体,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在龙宇看来,苗绣文化数字化存档+AI创新设计,传统苗绣技艺不仅得到了数字化保护,还实现了创新发展,有效缓解了传承断层的问题。
8月,该公司联合贵州大学、惠州学院打造的“贵州苗绣AI创艺赋能产业融合示范项目”亮相2025数博会,“元宇宙苗绣工坊”吸引不少观众排队观看。
以算力优势为非遗数字化助力。9月底,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贵阳贵安全球首发的数字苗绣平台,全方位展示了贵州算力在非遗传承领域的融合成果。
在此之前,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学术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办的“贵州非遗数字馆”上线。该馆通过数字孪生、VR、AI等技术,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互动操作、文化传播与教育以及数字成果转化等功能,让贵州非遗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永久保存与共建共享。
近年来,贵州在数字化记录工作方面成效显著。据统计,2015年至2024年,贵州完成8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累计收集文献15716件,采集原始视频素材5304.3小时,总数据量达85.2TB,采集体量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数字化记录成果转化运用方面,省非遗中心积极探索创新保护方式,通过服饰纹样矢量化、出版绘本等形式,助推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目前,已提取完成215张馆藏布依族服饰纹样矢量图并开展版权登记,用于文创开发及其他拓展提升运用。今年研发制作了8个原创传习体验材料包,投入到非遗研学体验、外事友好活动中,广受好评。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正从数字记录向数字创造升级。
在贵州大学,非遗数字化团队用VR全景技术打造虚拟空间,赋能企业展厅搭建和景区沉浸式体验开发。
走进贵阳学院建筑研究院,该校学生团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3D建模技术为数十个古建筑建立数字档案,实现传统建筑工艺的永久存档与活化应用。
此外,在文创产业领域,设计师通过提取非遗元素,创造性地将其设计在冰箱贴、书签等伴手礼上,非遗五凤冠、“空中的民族博物馆”等产品成为贵州旅游伴手礼热销款。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任车向勤表示,将持续丰富贵州非遗数字化资源库,以数字赋能非遗传承,让“数字档案”活起来、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