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唱响“村歌”品牌 以文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黎平县立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音乐的“沃土”,通过传承与创新乡村音乐,以“村歌”为载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年10月,“村歌”斩获全国“十大县域国际传播优秀案例”,成为县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唱响乡村“主打歌”
坚持“农民唱、唱农民”,把“村歌”创作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文化振兴真正成为群众的“身边事”。
“群众编、群众演”。组建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贤能人、返乡青年组成的“村歌创作队伍”,挖掘婚丧嫁娶、春种秋收、邻里互助等鲜活故事,用本土语言创作歌词,如肇兴侗寨《火塘姑娘》、洪州《我想与你定终身》等歌曲均源自村民日常,并通过“鼓楼传习”“风雨桥对唱”组织村民学唱,形成了节庆活动必“村歌”的良好风气。
“自己管、自己评”。成立村级“村歌组委会”,由村民推选德高望重的寨老、党员担任负责人,负责队伍组建、排练组织、活动策划,开展“最美村歌”“最佳传唱人”等群众评选活动,激发村民主动性和荣誉感。如永从镇三龙村自发组织的“村歌”擂台赛,就有23支队伍400余人参赛,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聚会”。
“聚民心、谋发展”。通过村歌传唱凝聚发展共识,引导村民将“唱村歌”与“聚民心”结合,在歌词中融入“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内容,推动形成“唱歌凝人心、齐心兴产业”的良好氛围。如双江镇黄岗村将“村歌”与当地特色吃、玩、手工、艺术表演融入游客体验中,开发了鼓楼对歌、长桌宴、捕鱼、酿酒等旅游体验项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让非遗活起来,注入传承“新生力”
以村歌为纽带,推动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非遗与现代传播融合,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保护+传承发展”。通过“村歌”的教唱、学唱、传唱过程,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学习并热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鼓励老歌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在“村歌”的普及推广中培养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目前,全县有侗族大歌传承人236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挂牌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38个。
“原生态+创新表达”。保留侗族“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核心特色,巧妙将侗族大歌、琵琶歌等独具黎平特色的非遗项目的音乐技法、唱法、歌词、旋律、内容等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推出《蝉之歌·新唱》《丢久不见长相思》等既传统又时尚的村歌版本,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贴近年轻群体审美,使“村歌”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载体。
“线上+线下传播”。借助“官媒+自媒体”平台打造“黎平村歌”IP,2024年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上,“村歌”与多国合唱团开展文化“对话”,直播观看量超1300万人次,全网话题量超20亿、浏览量突破300亿,推动村歌从“乡村小调”升级为“文化IP”。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点”
以村歌为媒介,串联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特色消费,形成“唱村歌—品文化—促消费”的良性循环。
“村歌+景区”提升体验。在肇兴侗寨、堂安梯田景区设置“村歌互动区”,游客可参与“对歌挑战”“学唱侗歌”等活动,推出“听村歌、住民宿、尝酸汤”主题套餐;开发“村歌研学游”线路,组织游客走进村寨跟村民学唱、参与农耕体验,2024年,肇兴侗寨也因“村歌”被授予“国际音乐艺术村”称号。
“村歌+节庆”拉动消费。结合“侗年节”“谷雨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村歌狂欢”特色活动,配套农特产品展销、非遗手作体验等项目,形成“白天看风景、晚上听村歌、顺便买特产”的消费场景。2025年1-9月肇兴景区接待游客105.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41.06%。
“村歌+品牌”赋能产业。围绕“村歌”品牌,将“村歌”文化植入农产品包装、文创产品开发,推出“村歌系列”侗布、银饰等产品,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文创销售企业38家、农产品加工基地20余个,直接带动3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形成“文化促旅游、旅游兴产业、产业富村民”的良性循环,让文旅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黎平县通过唱响“村歌”品牌,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村歌+”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打造全国民族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黎平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