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为媒,以票为桥——黔东南旅游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
十一月,黔东南因节而沸腾。
雷山苗年盛装巡游的斑斓未褪,黄平谷陇芦笙会的声浪已起。这两颗镶嵌在苗岭深处的“文化明珠”,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吸引着四海宾朋不再仅仅是“慕名而来”,而是转向“循节而游”的深度体验。
过去,尽管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头部景区声名远播,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但更多的旅游资源却如同散落的珍珠,深藏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以前游客来黔东南,基本上就是‘点到点’,住一晚,看完表演就走,知道周边还有其他原生态的寨子,但在交通上的不便,约束了游客体验。”黔东南州文体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孤岛式”的旅游模式,导致旅游经济收益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游客体验也相对单一,难以真正领略黔东南文化的广度与深度。
面对瓶颈,黔东南开始寻求突破。
黔东南全年有大小民族节日数百个,这本身就是一座无尽的富矿。当地政府敏锐地抓住这一优势,变自发零散的节庆为有组织、有主题、有线路的文化旅游产品。
2024年8月启动的景区联动改革,构建起“州级统筹、县级实施、各方参与”的全新格局。以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景区为支点,串联全州资源,创新推出“一景一节一赛”模式,将全年活动精准划分为四大主题季,真正实现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有亮点”。
“我们不再让节日孤立地存在,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个文化‘爆点’和时空‘坐标’,嵌入到旅游线路中。”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将台江的“苗族姊妹节”、雷山的苗年、镇远的端午龙舟节、丹寨的苗族祭尤节等大型节日作为核心吸引力,提前发布全年节庆日历,并围绕特定节日,设计出涵盖周边多个村寨、景点的深度游线路。
11月5日的雷山苗年期间,游客不仅能感受万人盛装的震撼,还能循着一条“苗年文化探秘之旅”,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走进雷山各大小村寨,参与打糍粑、绣苗绣等民俗活动。
节日吸引了游客,如何让他们留下来、玩得开、走得远?黔东南的答案是搭建一张无缝衔接的“票务之桥”。
“月初就买了雷山苗年套票,‘苗年长桌宴+开幕式+《仰欧桑》剧目+西江千户苗寨+郎德景区’全都体验了一遍。”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刘先生表示,“为期一个月的苗年还没玩完,又赶来参加黄平谷陇节,旅游直通车无缝对接,非常省心!”
刘先生的经历,正是黔东南实现“串珠成链”的关键举措。
黔东南州制定了《黔东南州景区联动套票联票实施方案》,整合景区门票、食宿、演艺、交通、医养等经营性资源,统一价格口径及票务渠道,打破景区间的壁垒,构建“核心引领、周边联动、全域覆盖”的票务体系,让游客得以从容地“慢下来、住下来、深度玩起来”。
节庆作为“媒介”,引爆了初始的兴趣;票务作为“桥梁”,铺就了深度体验的道路。
数据印证了改革成效:黔东南州通过30条景区直通车互通、“3+N”套票营销互推、百余场节赛活动引流等方式,联动周边小众景区共同发展。2025年1-9月,三大核心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7.54%,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73%。通过“大带小、强带弱”的协同发展机制,凯里风情园、雷山郎德苗寨、镇远高过河、剑河温泉等小众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分别增长177.61%、65.39%、36.81%、33.63%,全域文旅融合新活力正加速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