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大歹苗寨的美丽嬗变

发布时间: 2021-05-18   作者: 贺欣芝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在都柳江畔,一条宽敞的旅游公路顺着山脊蜿蜒而上,直通丙妹镇大歹苗寨。

  这里的梯田层层叠绕、井然有序,吊脚楼依山而建、别具风情,硬化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村民神采奕奕、热情淳朴,大歹村正向世人展示着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勤劳致富的景象。

  大歹村是一个坐落在都柳江北岸海拔600余米山脊上的古老苗族村寨,风景宜人,民族文化浓厚,被誉为从江县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因曾是交通闭塞的深度贫困村,当地村民说,“大歹的幸福生活是路打通的,精神风貌是路带来的,经济发展是路提高的。”

  “一次尝试,一次跨越”

  创新思想,走出苗寨

  “小时候,父亲去县城,沿着山路步行四到五个小时才到。2007年,政府给我们挖了土路,我们才有大道出入大山,但也都靠步行。出行是在道路条件改善后才慢慢变好的。”潘阶列说。他的成长和脱贫致富故事见证了大歹村的变迁过程。

  潘阶列今年47岁,曾是大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发展扶贫产业等渠道,在2018年时,他实现脱贫退出,撕掉了贫困标签。2007年大歹村开挖毛土路,作为同龄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每年带村里30多名青壮年到北京、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修建铁路。2011年他向村“两委”自荐担任村文书,2011年至2014年期间,他与村“两委”班子为群众的道路建设出谋划策,向镇党委政府传达群众道路修缮的诉求。2016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歹村通村路硬化完成,他如愿以偿。2018年春节刚过,他便带着村里人到北京务工,此时的大歹村生活水平较2011年翻了几番,村里的同龄“文化人”也多了起来。

  “路好了,我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我常教育孩子,现在上学这么方便,条件这么好,要努力学习,做个有文化的苗族后代,成为有能力的栋梁。”潘阶列说。

  潘阶列在外务工多年,尝尽了没文化的苦与累。因此,他坚持培养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长子潘国文于2019年9月考上了大学本科,次子考上了县高中,结束了大歹村大学生为零的历史,成为大歹村教育事业的“探路人”。他以身作则逐渐解放大歹家长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村里树立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优秀榜样,营造了浓厚教育氛围,为推进大歹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

  目前,潘阶列坚持领队外出务工,油茶种植扶贫产业收入良好,孩子学习成绩稳定,家庭幸福,生活和睦,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家庭。

  “一寸公路,一层发展”

  城乡一体,突破瓶颈

  2007年以前,大歹村与世隔绝,村民步行在弯弯绕绕的“羊肠小道”进出大山,大歹村与县城的空间距离仅29公里,但时间距离长达4到5个小时。村民群众鲜少与外界接触,男耕女织、春种秋收的生活周而复始,尽管民族文化丰富、自然资源禀赋,但不为外界知晓。

  2007至2016年间,大歹村通村道成了毛土路,大歹村与县城的路程缩短到2个半小时。男同胞开始成团组队外出务工,村里除了鸡鸣犬吠,逐渐掺杂起了摩托车、三轮车的引擎声,但由于物资匮乏,村建工程实施遇到困难,出村路上永远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

  2016年,通村路完成硬化,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亮相”,大歹与县城的路程缩短到了1个小时,面包车也开进了村里,2017年“老或-大歹-上歹”通组路硬化,大歹跟上了“农村连成片”+“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步伐。2019年大歹村文化实现输出跨越,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时,村内串户路硬化全面完成,群众内生动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村容保护、就业意愿的主动性达到高潮。

  2020年,总长约6公里的旅游公路开通,到县城的路程缩短到40分钟,旅游路带动了群众务工增收,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群众买上了小轿车,妇女都能搭着旅游快道出门务工了。

  旅游公路也助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歹村以旅游扶贫为牵引,依托苗绣、苗歌、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了“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的旅游打卡景点之一。

  从“羊肠小道”、毛土路、水泥路、“村村通”,到旅游公路,从步行、马车、三轮车到汽车,都见证了大歹村从无一寸公路,到如今的四通八达、农村连片、城乡一体的交通格局,小山村蜕变成了非遗文化3A级旅游文化村。

image.png

  “一路不通,制约一片”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路虽远,行则将至。大歹村是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大歹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及各帮扶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美丽蝶变。

  从2016年第一条水泥公路开始,交通发展便成为大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发展打开了社会资源,结束了“守着青山,望着绿水,无发展金山”困境。“尽锐出战,配强攻坚力量”、“两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志智双扶挖穷根”、“人居环境整治促提升”等具体举措大显成效,缩短了大歹村客观发展的规划进程,创造了无数个“从无到有”,完成了无数个巨大扶贫工程。

  以前,群众主要依靠传统劳作维持生计,长期缺乏有效的增收途径,生产生活徘徊在较低水平,公路打通后,务工、产业同步助增收。2019年以来,大歹村合理运用资源,坚持“两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以就业为牵引、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劳务就业、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特别是2020年以来,村“两委”干部带头组织35个村民参加大歹旅游表演队,当地群众还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促进群众增收脱贫。

  以前,村民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极少与外界交流,见了生人就躲,发展思路和发展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教育极不重视,学生要辗转2、3个学校才能读完小学。交通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窘境”,一条“坚持志智双扶,促使内生动力变充足”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社会各界资源汇聚而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发展志气的举措获得良好成效。澳门特区政府支持3000万元新建了崭新的大歹小学于2019年投入使用,结束了小学生辗转多个学校就读问题;贵阳市南明小学驻点组团帮扶、贵州师范大学支教帮扶,提高了大歹小学办学质量;同时省纪委派员驻点帮扶思想教育扶贫,通过改编苗歌传递正能量,组建大歹春晖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省有色地质勘察公司、省公路开发公司、省电大等帮扶部门支持8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高中或中职学校就读培训,落实了大歹村高中、中职以上学生的教育资助政策……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村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房屋透风漏雨、人畜混居。交通要道打开后,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力度持续聚集,聚焦大歹难点,以透风漏雨、人畜混居整治和“一拆两治”为抓手,狠抓住房安全保障和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消除脏乱差现象,补齐基础设施、住房生活各项短板,狠抓治理环境、个人卫生意识促提升,狠抓帮扶宣教改陋习,使村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大歹村从一个与世隔绝的深山苗寨变成了民族文化浓厚的特色旅游景区,群众的交通方式从步行、马车变成了汽车、客运,群众收入从解决温饱变成追求生活质量,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平地而起,扶贫产业收益稳定,产业利益联结良好,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一个山脊上的苗寨,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实现涅槃,迈上了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