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变故乡 北京设计师扎根贵州丹寨传承苗族蜡染技艺

2024-03-2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吕铀

  3月,一场名为“民族艺术焕新生活节——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在广西举行,展览上就有贵州丹寨的蜡染体验和展览。一件件精美的蜡染服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示出非遗文化的时尚魅力。

  成昊就是这些作品的设计师,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贵州丹寨扎根,今年已是第八个年头。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于布作为防染剂,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成昊说。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如何把这个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走进大众生活,走出大山,这是成昊正在做的事情。

  初见蜡染,被古老技艺吸引

  2016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名为“千年窝妥”的展览,“窝妥”在苗语中的意思是一件蜡染的衣服,成昊被展览上的蜡染图案所吸引。“因为自己很喜欢传统文化,当时看到这个蜡染的展览时,很震撼。”

  精美的图腾纹样、古老精湛的技艺深深地吸引着成昊想要去一探究竟,去了解、发掘和学习。

  “能不能结合现代的设计,把这种传统技艺和现代的服饰结合在一起,拉近不了解我们蜡染、我们苗族文化的人与这项古老手艺的距离,也能让它更好地走进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看完展览,成昊就在想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去寻找这项文化的传承的方向和途径。

  带着这样的想法,2017年,成昊第一次来到贵州丹寨,探寻这些图案背后的故事。

  走进丹寨,从“外乡人”变成“家乡人”

  2017年,成昊走进丹寨县,来到了有着“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之称的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莫村,了解、学习苗族蜡染技艺。

  交流中,成昊被这群在大山深处,坚守和传承蜡染技艺的人所打动。“慢慢地就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生活里,对这项技艺发自内心地喜爱,真正地去传承。”

  在采风的过程中,一位蜡染画娘的网名叫“蓝靛草的记忆”,让成昊有了灵感,在当年推出了自己首个蜡染主题的秀——“蓝·忆”,收获了极好的反响。随后几年,成昊陆续推出以蜡染为主题的创意服装秀。

  2019年,被这群从寨子里走出来淳朴的蜡染技艺传承人打动,在宁航蜡染创始人宁曼丽的邀请下,成昊决定留在丹寨,成为蜡染传承大军中的一员。他的工作室就在丹寨县城建设南路一栋四层高的房子里,房子的外观涂着和蜡染一样的蓝底白花,在县城的巷子里格外地显眼。这是一家蜡染工坊,画娘以刀为笔,在布上画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成昊再设计出一件件精美的服装。

  “每次你来这里的时候我们觉得你像回家,你出去的时候像出差一样。”一位画娘对成昊说道。

  “自然而然地,大家都把我当成了家人,当成了这个团体的一员。”成昊开心地说。渐渐地,成昊把自己当成了苗族,也慢慢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把他乡变成了故乡,这里贵州丹寨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成昊说。

  创新融合,助推蜡染走出大山

  “这份气候、环境、土壤和人文,让人更安静地纯粹地生活下来,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滋养,也给我的灵感带来更多的启发。”成昊说,在丹寨工作生活和创作,感到很舒服、开心。

  结合各种创意设计,成昊运用蜡染技艺打造了多场蜡染秀,也让蜡染这个传统技艺在现代的生活中有了新的定位,走进了大众视野。

  2020年,成昊的蜡染设计作品受邀参加英国伦敦国际时装周,丹寨蜡染走出大山,登上国际舞台。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惊艳了世界对古老蜡染技艺的目光。

  “我希望通过服装设计的语言、裁缝的手艺,把这些非遗文化带到更多的地方。”成昊说,现在蜡染已经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让更多的人用蜡染的技艺做创作。截至2023年,宁航蜡染已与北京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全国42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结合年轻人新的思维,用古老的技艺去作现代的表达,让蜡染有一个新的样貌活力呈现出来。

  “一辈子、一群人、一件事”,这句话在丹寨宁航蜡染墙上格外引人注目。无论是走出大山的苗族蜡染传承人还是千里迢迢从北京而来的成昊,这无疑是对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让蜡染的“蓝花”盛放在各个地方。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