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山里最美那个村|温水塘村:绿荫环抱一温泉

2024-04-16 黔东南新闻网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杨军 余天英 杨光能 吕铀

  4月的黄平县浪洞镇温水塘村,雨后的山林映射着阳光,温暖而舒适,清澈的小河围绕着村庄缓缓流淌,风光秀丽的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image.png

  4月12日清晨,67岁的村民吴龙德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村里的温泉池。每天在温泉池里泡上半小时,已经成为老人的养生习惯。

  “可别小看这口不起眼的池水,它的作用可大了。”从温泉里出来的吴龙德脸色红润、神清气爽。“这口温泉水富含钙、镁、钾等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助于身体健康。”

  “温水池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可以说没有温泉水,也就没有现在的温水塘村。”说起温泉,吴龙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从吴龙德老人口中得知,几百年前的温水塘无人居住,浪洞后寨的一吴姓人家偶然到温水塘,发现此地水冒热气,周围山环水绕,便在此地居住、繁衍生息。

  现如今的温水塘有户籍人口432户1813人,温水塘也因寨中的“苗疆圣水”天然温泉而远近闻名。

  对于大自然馈赠的瑰宝,千年不朽的温泉池,温水塘人世代常怀感恩之情。

  “很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个沙子池,后来大家自发组织起来,上山采来方整石头把水池四周重新砌了一圈。”温水塘村支部书记任明章介绍说,“每年,村里的寨邻老少自发组织,出钱出工出力对池子进行改建修缮。”

image.png

  对于温泉池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整治,温水塘村有好的做法。

  “温水塘村和其他村寨一样,牛棚建在自家房子边,村道上牛粪堆满地,有时牛还跑到温泉池洗澡,既不美观,还不卫生。”任明章不好意思地说。

  为扭转局面,90年代末,全村总动员,将村里已建的90多个牛棚,统一迁到自家附近的田土边。

  “我活大半辈子了,只听说人搬迁,从来没有听说过牛也要搬迁这回事。”起初,村里的许多长辈都不理解。

  “近年来,温水塘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厨、改厕、改灶、改圈,庭院洁化、硬化、绿化、文化墙等建设,村容寨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任明章介绍说。

  此后,温水塘吸引着无数周边及外地的人前来这里泡温泉和观光旅游。

  环境好了,游客开始多了,但如何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泉资源变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image.png

  “穷则思变”,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客商到温水塘开发温泉生态旅游,原本汩汩而出的温泉靠生态旅游淌出了“真金白银”。

  “景区按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投资兴建,集温泉洗浴、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浪洞森林温泉度假山庄负责人苏秀宝介绍说,景区在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有内涵的基础上,把大山的包容与奔放、森林的浪漫与神秘、温泉的灵气与热情、民族文化的绚丽与神奇融为一体,打造出一幅自然生态和谐相融的森林温泉公园。

  “我们在温水塘开发温泉旅游,也给当地直接带来了收益,旅游旺季的时候,有100多名当地村民在景区务工。”苏秀宝骄傲地说道。

  今年四十出头的温水塘村民杨再兰在景区工作已有16个年头。

  “在这里工作非常好,离家近,工资也可观。”杨再兰笑着说。

  随着温泉资源的开发,温水塘村的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红火,当地群众也开始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image.png

  “村里的温泉开发后,来的旅客越来越多,我们夫妻俩便商量利用自家的房子经营农家乐。”村民吴世安夫妇之前一直在外省务工,看到村里面发展越来越好,便回到村里创业。

  “农家乐经营起来了,每年收益10来万元。”吴世安笑着说。

  吴世安夫妇算是村里面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通过经营农家乐,吴世安夫妇不仅还清了建房屋欠下的钱,两个小孩也顺利地进入大学。

  和吴世安夫妇一样,常年在外务工的“80后”村民胡乾华,2008年也回到村里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大酒店——“黔江大酒店”,既经营农家乐,又开展民宿经营。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40多桌客人,我的厨师是专门从贵阳聘请来的。”除了农家乐接待游客吃饭,胡乾华还在酒店设置了16间房给游客提供住宿,一年收入将近40万元。

image.png

  “游客多了,做什么都有钱赚,一些村民在酒店旁边摆摊卖小吃、水果、蔬菜,一天都能有好几百元收入。”胡乾华笑着说。

  目前,温水塘村以4星级旅游度假景区浪洞森林温泉为旅游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家乐、住宿、餐饮12家,其中长期稳定营业的有8家。

  与此同时,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温水塘村游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使用。

  随着近年来温泉旅游的不断发展和乡村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2020年,温水塘村入选贵州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温水塘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如今,走进温水塘村,既可享受沁人心脾的温泉浴,又可饱览一番青山绿水环抱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品尝到独特的乡村美食,寻访儿时的乡村记忆。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