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四月八” 相聚隆昌村

2024-05-21 黔东南新闻网 通讯员 赵华甫 摄影报道 吕铀

  农历“四月八”是畲族的“岁首”,也是畲族同胞的“牛王节”“米王节”和“药王节”。一年一度的畲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就在麻江县金竹街道隆昌村举行。节日这天,人们染上花米饭,给米谷穿上五彩花衣,祭祀先祖之后,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载歌载舞来到隆昌“瓮榜朗”(地名)集会,举行吹芦笙、冲粑槽、唱山歌、打球、跳舞、斗牛、斗鸟等活动,节目丰富多彩,吸引麻江及周边凯里、丹寨、都匀、福泉等县(市)各族同胞上万人参加。

image.png

  隆昌村位于金竹街道东部,距麻江县城12公里,与中坝村、兴坪村、仙坝村、官井湖社区、河山村、陆堡村相邻,是一个畲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畲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另外还有汉、仫佬、苗等民族和谐相处。在1992年撤乡并镇以前,隆昌村是隆昌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并村后,隆昌村辖隆昌、长冲、茅坪3个片区摆扒、光大、光小、上街、下街、井边、枫香、桐木、火烧寨、野鸡岩、后山、把总、轿顶、长冲、茅坪上寨、茅坪下寨、上马石、两卡、麻拐凼等23个自然寨,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1.5亩,常住人口840户3455人。32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这里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畲族同胞在寨子里还用母语交流,他们家里还保存有畲族服饰,畲族粑槽舞、畲家歌还在隆昌村的畲寨里传承。畲族《开路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隆昌村还有保存。隆昌村里的隆昌小学,因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了省级畲族文化传承基地。

  隆昌古称“瓮榜朗”,“瓮”畲族东家话是水的意思,“榜”是塘的意思,“朗”是蓝色或水牛的意思,“瓮榜朗”即“蓝水塘”或“犀牛塘”之意。古时候,在村东面老寨脚下有一口塘,畲族人自织自染的布料、衣物,拿到塘边清洗,布料、衣物上的靛蓝染料褪色在水塘里,整个水塘被染成了蓝色,就叫蓝水塘。又传,水塘边两山环抱,如犀牛状,有犀牛困塘之势,便叫犀牛塘。“蓝水塘”或“犀牛塘”畲族东家话叫“瓮榜朗”,古地名由此而来。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犀牛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将隆昌堡乡迁此,称隆昌乡。1950年建隆昌乡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隆昌人民公社,1983年社改乡,隆昌设乡政府至1992年并入杏山镇人民政府。2017年撤镇设街道,隆昌村属属金竹街道辖。

  相传,古时候隆昌由仫佬族人最早开发,后来畲族王姓入住隆昌,居住在犀牛塘后面的老寨,发展到了七十多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畲族“四月八”集会曾在这里举行,人们利用节日盛会来到这里相聚,亲朋好友交流生产经验;离别在外的姐妹诉说别离之情;年轻人在这里相识相恋,唱情歌,说情话,山歌飘出几里外,有情人终成眷属。古人有联:“雷达坡委婉歌声不绝耳,瓮榜朗霹雳马步闹喧天。”“欣逢良辰屋里屋外高朋满座面面喜,适遇佳节山前山后歌声悠扬首首新。”就是对“四月八”节日盛况的描述。

  如今的隆昌村人丁兴旺,居住在隆昌这片热土上勤劳的畲族群众和各族同胞,不甘落后。他们利用当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村里有打龙塘水库,水源丰富,灌溉较好的优势,发展养鸡、养猪、养鱼,种植花卉、苗木、蓝莓,培育草莓苗,形成特色产业,把隆昌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走进隆昌村畲族寨子,鸡鸣犬守、庭前花艳,踱步小巷,感悟乡村气息,留住乡愁。

  现在“四月八”已成为麻江县的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还增加了篮球、爬山、拔河、广场舞等文体活动,一般会期三到四天。会期,各地各族群众相聚隆昌“四月八”会场观看比赛,人山人海,欢声笑语,笙歌飘扬,成为当地一个民族团结的盛会。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