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关秧门”:弘扬传统农耕文化 撬动文旅融合发展

2024-06-1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吕铀

  山谷云雾蒸腾、溪边流水淙淙、秧苗迎风舒展、鸭儿秧间嬉戏……6月9日清晨,烟雨笼罩下,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永从镇三龙侗寨从晨雾中苏醒,宛若仙境。

  时逢端午,三龙侗寨一年一度的“关秧门”节庆活动如约而至。拦门酒、盛装巡游、喊甲仪式、鼓楼对歌、侗族拐婚、长桌宴、非遗展演、篝火晚会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绿水青山间体验农耕文化,欣赏田园之美,寻找多姿多彩的乡愁。

1.jpg

  据三龙侗寨“关秧门”活动组委会成员张国丹介绍,三龙侗寨有“歌窝”“美人窝”之美誉,今年的“关秧门”节除了开展常规的活动外,特别增加了侗族大歌擂台赛,邀请到了当地及周边村寨的近20支歌队参赛,大家在舞台上尽情放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通过农耕体验撬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芦笙悠悠,情谊满杯。随着悠扬的芦笙响起,当地乡亲身着节日盛装,用竹篮盛满粽粑、糯米饭、酸鱼、腌肉等美味佳肴,徒步至指定的水田(当地人称“甲田”)边,举行满栽满种“关秧门”活动。


  “喊甲”是“关秧门”节庆活动最为重要的环节。“甲”在侗寨里具有守护、美好、丰收之意,“喊甲”即是为庄稼祈风雨、盼丰收。

  待河边三声铁炮响起,寨老依次走到“甲田”,德高望重的“甲公”带着众寨老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侗寨姑娘则从溪边挑着秧青缓缓走来,农夫拉牛走进“甲田”耙土。

  牛耕、抓鱼、耙土、撒秧、移栽……在欢乐祥和中,众人齐心将秧苗插满田,高呼“关秧门啰!”。

  “今天栽秧结束了,大人小孩不要到田里捉泥鳅,管好家畜家禽,不要糟蹋庄稼,男女老幼,人人要遵守,所列条款,不得触犯……”紧接着,寨老讲款约,告诫村民不准随意进入稻田捕鱼虾、抓泥鳅、捉黄鳝,不准散放牛羊鸡鸭等畜禽破坏庄稼,违者将受到惩罚。

  随后,田边歌声四起,芦笙悠扬,男女老幼载歌载舞。自古以来,当地的人们都用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无尽感恩。

  “唱歌敬酒是侗寨餐桌上迎宾待客的最高礼仪,无论你说的是南腔北调还是北侗苗岭的家乡话,在三龙侗寨以节日为欢,都会亲如一家。” 中罗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玉莲说。

3.jpg

  据介绍,三龙侗寨的“关秧门”由来已久,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由当地一名有文化、知农时、懂农事的老人(当地人俗称为“贡斗”)在“雨水”“惊蛰”节气之间,先选定一个好日子作为全寨春耕的起始时间,即“开秧门”;待春耕结束后,“贡斗”组织村民举行关闭仪式,即“关秧门”。

  现今,“关秧门”已是三龙侗寨村民适应天时,感恩大自然而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也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活动之一;2022年,被列入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jpg

  “醇香的米酒任你喝,彩色花带随你爱,祝你健康,祝你愉快,欢迎你到侗寨来......”“侗寨宽,喜洋洋,心中温暖心头想,歌声响,踩歌堂,是我向往的好地方......”

  中午时分,四耶歌堤长廊里歌声飘荡,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在暖风中久久未散。原来,迎接远方客人的千人长桌宴在此进行。

  腌鱼、酸肉、糯米、粽子、咸鸭蛋......不同风味的菜肴摆上长桌,山水云庭间,宾至如归感油然而生。


  “这里的人民很淳朴、很善良,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最吸引我的是插秧环节,体现出我们侗族人民的勤劳和对大自然很敬畏。”体验非遗、品尝美食后,来自广西柳州的游客陆玉荣愉悦地说,“一样是侗族,在这里,就像回家的感觉。”

  “举办关秧门,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我们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通过非遗展演和农耕体验,广大宾客感知民俗,体验农事。” 中罗村党支部书记吴显艳说,接下来,将持续开展好中华传统节日和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乐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傍晚,风雨桥相送,赠杆棉、抹花脸、送花带......村民和宾客依依难舍,他们用特有的方式互相留念、互相祝福,愿君常安好,明年再相约。此时,稻田里微风吹过,禾香、鱼跃、情谊浓。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