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铸匠心,贵州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密码
“叮叮当,叮叮当。”3月7日,立春后的黔东南州黄平县依旧泛着寒意,翁坪乡永望村里响起清脆的敲打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正贵左手用錾子按住银片,右手拿小锤敲击錾子。换了好几种不同型号的錾子后,银片上的图案逐渐清晰起来:鱼儿的鳞片清晰可见。杨正贵拿起银片,在灯光下反复检查后,将银片与其他成品放在一起。

杨正贵制作苗族“凤冠”。陈孝新 摄
“有衣无银,不成盛装。”在苗乡,银饰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今年70岁的杨正贵,每天都要做上个把小时,他说:“银饰锻制是我们的独特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苗族饰品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一代代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样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银饰不仅装点了苗乡的生活,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祝福。”
银饰是财富的象征
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黄平县的银帽,以半球形堆叠的银花为特征,顶部立着一只雄鸟,尾部则装饰着长长的银片流苏,象征着凤尾,整体造型宛如一只展翅的凤凰,苗族人称为“凤冠”。
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
“此后,在女儿成长过程就会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攒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以备出嫁时用。”杨正贵介绍,苗族有句民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

精美的苗族银饰。陈孝新摄
经过几十年沉淀,杨正贵的雕刻技艺已炉火纯青,他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优美,立体感十足,是“凤冠”中的点睛之物。“凤冠”通常有四五斤重,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一位熟练度中等偏上的手艺人,一天从早做到晚,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除了嫁娶,银饰也常用于各类节庆场合。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是财富的象征。”杨正贵说。
数代传承坚守匠心
黄平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十分发达,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该县共有银饰制作非遗传承人40余人。不少手艺人是家族传承,杨正贵的儿子杨华从6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家族的手艺传到他已是第6代。在杨华的记忆里,父亲坐在凳子上敲打银器的声音伴随了他整个童年。
用半年时间入门,直到独立完成一件首饰才能算出师。
做银饰的第一步是熔银子,将装着碎银的碗放在炭火上,经过约960℃的高温熔炼,银子熔成了银水。再将银水倒入长方形的凹槽里,稍稍冷却后,用锤子将银条打至筷子粗细。“这时候进行拉丝。做银饰最基础的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银丝、一样是银片。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雕刻和装饰图案了。”杨华说苗族锻制手艺的精髓也在于此,他指着穿丝板说道,“最细可以到头发丝那么细,需要顺着这个孔一步一步拉,否则穿不过去。”36年来,杨华根据工艺需要制作积累了近100多种型号的錾子。
书写不一样的故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银饰制作的传统家族传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手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

2003年,杨华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独立经营起银饰加工店,后又到北京学习珠宝设计、银饰镶嵌。2015年起,杨华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多次到高校学习深造。将苗族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款银饰。2020年,杨华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传统的款式和花纹,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制。城市里年轻人的需求是个性化的,戒指、耳环、项链,只要有想法拿出照片图纸,我就能做出来。”杨华说,苗族银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代表性、符号性的苗族文旅商品,十分受游客喜爱。
“做银饰,不仅要会加工,还要有创意。”在机器生产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我们仍坚持纯手工制作。“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作为手艺人,手上的功夫不能丢。”杨华说。
“现在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都愿意教!”杨华边说边走到作品陈列窗前。在这里,用银子打造的项圈、龙船、风雨桥等承载着苗族同胞共同记忆的摆件整齐摆放,银光熠熠,映照着传承创新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