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舟溪镇:守好芦笙老手艺 改出产业新路子
4月24日,凯里市的最高温20℃左右。临近下班时间,瞟了一眼手机弹出的消息,再转过身看着额头上不时浸出些许汗珠的8个徒弟,龙鸿飞做出了决定。
“订单唰唰唰飞来是好事,目前已排到8月份。一把品质精良的芦笙需认真打磨,实在忙不赢,只能拒绝了。”舟溪镇青龙村芦笙制作工匠龙鸿飞有着自己的幸福烦恼。
如何让客户主动找上门,端稳芦笙制作这碗饭?龙鸿飞的答案是坚持改良。1996年起,热衷吹芦笙的龙鸿飞随着某个大型歌舞团在全国各地演出。
走得远,见得多,眼见自然就宽。“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这项传统技艺不能丢,但需改良。”深入了解国内外多种类型乐器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2003年,龙鸿飞回村创业。经过多年摸索,一批批造型美观、音域广、音质稳定的芦笙突破传统曲目的局限,赢得了广西、重庆、云南等地客户的青睐。
早上8时许,工匠们在机器轰鸣声、电锯声、簧片调试声组成的“交响乐”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和传统的小作坊式制作不同,2013年以来,龙鸿飞共投资100余万,购买了包括数控机床在内的设备,将芦笙制作工艺与现代机械结合,实现部分组件的精细化、标准化制作,单价从400元到12000不等。
60%手工+40%机械,既保证了芦笙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又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龙鸿飞的订单量也随之增加。仅2024年,销售额达100万元。
从最初几十平方米的工坊,发展到现如今700平方米的贵州省鸿飞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龙鸿飞给舟溪镇的芦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芦笙作为舟溪的名片,已不单是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高亢悠扬的芦笙划破天际,灵动的音符穿越青瓦木楼,掠过层层云雾,将热情邀约传向四方。
近年来,舟溪镇不断加强对工匠的扶持,推动芦笙制作向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持续在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级上下功夫。2024年,舟溪镇培育壮大芦笙制作作坊13家,芦笙销量达1500余把,实现营收200余万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下的现状,工匠们聚焦现代音乐演奏需求,守正创新,解锁芦笙制作产业发展的新可能。其中,不少工匠将芦笙与旅游结合,按照旅行社和景区需求,转型制作体态娇小的旅游芦笙,探索“非遗+旅游”模式。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非遗,舟溪镇在云谷小镇重点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广场,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芦笙制作工匠在小镇安家,搭上旅游业发展的快车道。
2025年2月17日,随着最后一声芦笙余韵在清水江畔消散,凯里市舟溪镇甘囊香芦笙节落下帷幕。6天时间里,苗族青年与远道而来的游客在直径百米的芦笙场共舞,创下14万人次入场纪录,推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0万元。
一年一度的甘囊香芦笙节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凯里地区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在节日的影响下,游客们踏着一路春光走进舟溪镇的村寨,体验芦笙制作过程,部分游客下单购买留作纪念。
守好老手艺,改出新路子。“十年前观众席上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最老的芦笙手去世后,整套曲谱差点失传。”舟溪镇舟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先回忆道。转折发生在2018年,当地政府将芦笙会纳入“一村一品”振兴计划,投入380万元修复古芦笙场,并开发出芦笙制作体验工坊、非遗研学等新业态。
甘囊香芦笙节前后,舟溪镇新光村村民潘胜云销售了30余把芦笙。新光村的芦笙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多为传统的六管芦笙,沿用传统的五声音阶。
“这是少年宫订做的30把芦笙,已经制作好了,就等负责人来验货了。”今年3月初,潘胜云接到了新的订单,按照一天一把的速度高质量完成工作。
今年50岁的潘胜云从小酷爱芦笙,长大后将兴趣变成职业,扎根芦笙制作行业几十年。在线下,潘胜云提供2次的免费售后服务(调音和更换笙管),牢牢稳住自己的老客户基本盘。在线上,妻子杨通英发布抖音短视频,开拓新市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舟溪芦笙工匠们通过网络平台传授制作技艺、表演吹奏技巧,培养潜在消费群体,全力将精美的乐器销往全国各地。
探索芦笙的创新与传承之路,一直都是舟溪工匠们毕生的追求。舟溪村吴兴星,将科技与民族乐器融合,研发制作电子芦笙。目前,正在进行全网预订。
近日,舟溪镇社工站邀请芦笙传承人杨光华,走进舟溪村儿童之家开展苗族芦笙舞传承活动。站在讲台上,杨光华从芦笙起源、种类、芦笙的结构到演奏技巧及舞步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对不同类型芦笙的独特音色进行示范。
“以前觉得芦笙是老人玩的,现在发现特别酷,等我学好后也要去参加比赛。”杨梦茹兴奋地说。在杨光华的带领下,9岁的杨梦茹与朋友们聚精会神地排练新编的芦笙舞。在舟溪镇,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芦笙培训已成常态。
把文化的根扎深,把产业的网织密。在匠人们的手中,一把把传统芦笙、旅游小芦笙、多管改良芦笙各放异彩,共同探索芦笙制作产业跃升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