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侗族姑娘带着民族文化“走出大山”
“西江苗寨元素冰箱贴、蜡染耳钉、苗族头饰摆件……”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精选20多款文创产品参展,吸引不少观众前来购买。
“这是我们首次参展,开馆第二天200多个精品礼盒就销售一空。”“侗族服饰”非遗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告诉记者,观众非常喜爱苗银冰箱贴和蜡染扎染工艺制作的首饰,这些产品均由专业设计师设计打磨,贵州非遗工坊绣娘手工制作,简约时尚很受欢迎。
石贤是来自贵州从江的90后侗族姑娘。
2013年,她考上了南京财经大学,然而,家庭变故让这个年轻女孩险些与梦想失之交臂。幸运的是,在希望工程项目资助下,石贤圆了大学梦,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看到城市繁华,石贤愈发珍视家乡独特的民族文化。毕业之际,当同学们纷纷涌入大城市,石贤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决心要让民族文化和传统手艺“走出大山”,带动更多绣娘致富。
为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石贤回乡创办非遗创意企业、设立非遗工坊,通过开发推广非遗创意产品、民族动漫IP,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创收。
创业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一直以来,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款式繁杂、成本高昂、生产周期长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创新产品的开发推广需要大量青年非遗人才,新产品的批量生产也面临着技术教学和生产团队提升等挑战。
石贤没有退缩,她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对接人才资源,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深入村寨,挨家挨户动员贫困家庭加入非遗手工产业。通过免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实现高标准品控,进一步推动非遗产品化、市场化。创新设立“奖学金”和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绣娘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其中,累计带动了200多位绣娘就业创收,为20余名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
凭借对家乡民族文化的热爱与研究,石贤走上一条非遗传承之路。她带领团队研发出侗绣双面绣、去底衬剪纸绣等创新技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青山绿水间,绣娘们坐在非遗工坊里,用针线绣出一件件精美作品;而石贤以魄力为“针”、巧思为“线”,带领一个个乡村女性奔向新时代美好生活。
贵州山水秀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富矿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手艺得到传承,必须实现市场化与商品化。”石贤深知,只有满足生活所需、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民族非遗才能获得强劲生命力,代代传承。
于是,石贤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外及海外布局贵州非遗品牌店,积极探索“手艺出山、黔绣出海”的路径。
截至目前,石贤的企业已成功孵化了3位中青年非遗传承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200余项,获得“贵州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省‘双培’先进集体”“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等荣誉。石贤获希望工程“优秀希望学子”“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称号。
在文博会展台上,石贤制作了一个“从贵州来 到世界去,分享贵州之美”的小水牌,石贤说这是她的企业发展宗旨,讲好贵州非遗故事,厚植民族文化自信,是她一生的追求。
“如果年轻人不关注许多非遗就真的消失不见了。”未来,石贤将继续深耕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带领更多贵州手艺走出大山,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她希望通过一家家城市文化小店,带动乡村振兴大产业,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爱上贵州,书写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