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岭到“云端” 90后苗族“守艺人”绘就蓝染新图景
在贵州省剑河县的群山深处,一块块泛着独特光泽的靛蓝布料,不仅记录着苗族千年的手工技艺,也映照着一位年轻匠人对非遗的当代表达。“90后”苗族姑娘林海英,凭借对非遗的执着坚守与创新实践,带领苗族蓝染走出苗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90后”蓝染手艺人林海英正晾晒染布
“蓝染,是刻在我们苗族人骨子里的技艺。”林海英说。年幼时,母亲的一句叮嘱:“每个苗族女孩都必须会染布,不会染就做不出自己穿的衣服。”成为林海英学习蓝染的起点。从用板蓝根的叶片制作靛泥,到布面那抹靛蓝的呈现,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浸染、晾晒、捶打,一块苗布的完成,往往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刚从染缸中取出的蓝染布
蓝染的精妙,不仅藏在时间与工艺的沉淀中,也藏在林海英不断尝试与现代审美接轨的努力中。
用板蓝根叶片制作的蓝靛泥
2023年,林海英满怀热忱创办了阿格蓝韵蓝染工坊。在这里,苗布被设计成现代连衣裙、耳饰、家居用品等,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表达中焕发出新魅力。
蓝染布被制成各种生活用品
为了打破地域限制,林海英还尝试通过直播推广蓝染。她将教学搬上“云端”,累计吸引超8400名网友观看,20余名省内外学徒通过镜头学会了蜡染冰纹的精妙之处与蓝染分层的独特技巧。“非遗要真正‘用’起来,才能‘活’下去。”林海英说。
林海英将蓝染从苗岭搬上“云端”
走进位于思源社区的阿格蓝韵蓝染工坊,20余口染缸整齐排列,工人们在染缸与缝纫机之间忙碌穿梭。一间直播间、一间临街铺面,共同构成了这门古老技艺的新阵地。
林海英创办的工坊
原料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海英不仅在山间自种板蓝根,还收购村民分散种植的原料。“100斤叶子才能提取10斤靛蓝,年用量能达到10万吨。”她说。如今,这一产业链不仅延伸至云端,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在山间采摘板蓝根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就在楼下工坊上班,做得也开心。”工坊工人李妹引说。
林海英与工坊工人一同工作
在苗岭深处,一块块深蓝的苗布,正承载着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年轻一代的创新探索,走出山野,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