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香炉是人间

2025-06-30 黔东南日报 李念 吕铀

  清晨的凯里,雾气尚未消散,薄云如纱,轻笼在香炉山的山巅。站在山脚仰望,只见城楼背后一带绿色的山体被晨曦渐次点染,林木在湿润空气中轻轻颤动。香炉山,似乎总是在等待云的来临。每当云雾漫上山腰,在风中微微漾动,那些青翠的枝叶、曲折的小径,便化作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虚实相生,灵动悠远。

  云做伴,山为伍。香炉山的云,总是来去无拘。晴日里,阳光穿云而下,碎金般点亮树叶和石板;雨天时,厚重的云层缠绕,山林犹似沉入时间之外的寂静。偶有一缕风掠过,云散开,天光露出,整个凯里城的轮廓便跃然眼前。城中的烟火气与山林的幽静,在这一刻交汇,让人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

  我曾数次登临香炉山。最爱是秋日午后,阳光躺于密叶,又些些许许漏下在山路上画下斑驳光影。林间的鸟鸣与远处的芦笙响,声声入耳。石径转角处,几位苗族阿婆正歇脚。她们总有桐油抹面的肤色,褶皱里仿佛积着十三道弯的山风日月的痕迹,深如沟壑。却又情愿在胸前或腰间,绣上红花点缀几分。我想,那些绣在衣襟上的花朵,是她们写给大地的情诗,穿在身上,便永不凋零。一位阿婆的发髻上,斜簪着一朵红绒线扎成的山茶,针脚细密得如同她额头的纹路。她粗糙的手指正轻轻抚摸着腰间悬挂的一个小布囊,布囊边缘磨损得发亮,露出里面一丝不易察觉的银光——想是枚小小的银菩萨,或是祖传的护身符。她们用苗语低声交谈,笑声不高,却像山涧滑落的石子,清脆地滚落在石阶上。她们起身后步伐轻慢,好似她们从来都生活在这里的,从不需急着往外去,山脚外的喧嚣也许是另一重遥远的山岚。再往上,遇见几个孩童在山间奔跑,银铃铛叮当作响,手中挥舞着自制的风车,笑声乘着风车后的风荡漾开来。

  香炉山的山路两旁,常有野花静静开放。春天,杜鹃如火,点燃整片山坡;夏日,绿荫深处藏着紫色的兰花和金黄的小草花。行走其间,时有蝴蝶翻飞,野蜂低吻。雨后,土地恨不得把有味道的一切送进路人鼻子中,但不会有什么比湿润的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味更为浓烈,让人一时忘了城市的喧嚣,片刻也是极好的。黄昏时分,天边的晚霞落下轻薄的云儿到山间,香炉山摇身一变如新娘披上温柔的纱衣,宁静而娇俏,实为可人呐。

  香炉山的云海,是自然造化最任性的一笔。它不赴约,只随兴。旅人怀揣着一览众山小的期待攀援,山巅或赠他一片坦荡无垠的晴空,群峰毕现,真实得近乎凛冽;或是一场浓得化不开的大雾,人在其中,如坠入混沌初开的茧。云聚成海,是山的呼吸;云散成空,是山的沉思。这聚散无端,岂不正暗合了人世的流转?我们跋涉,如同追逐一片注定飘忽的云影,渴求的圆满姿态,常如那被阳光瞬间穿透、旋即消散的薄雾。真正的馈赠,往往不在那预设的云海之巅,而在你放下执念,于晴空下看清每一道山脊的嶙峋,于浓雾中听见自己心跳如鼓的刹那。

  这片山林不仅承载着自然的丰盛,也藏着凯里人的情感和记忆。苗侗风情园里,鼓楼巍峨、风雨桥静卧,诉说着民族的故事。每逢节日,苗族与侗族的同胞换上传统服饰,齐聚山下,跳芦笙舞,唱古老歌谣。香炉山的风,把这些悠扬歌声带往更远的地方。许多时候,我喜欢独自坐在山顶,看着云雾翻涌,耳畔仿佛还有节日里的芦笙回响。那些欢快的歌舞和虔诚的祈愿,都在山和云的见证下,变成温柔而坚韧的生活姿态。

  香炉山也是凯里百姓的生活注脚。夏日傍晚,许多市民登山散步,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他们在林间呼吸清新空气,谈论生活琐事,感受山风掠过肌肤的清凉。有时遇见下雨,大家也不急着避雨,便在树下观雨,等雨滴住在睫毛时相视一笑,仿佛山里的雨水也带着一种安慰人心的力量。山脚的小摊贩煮着酸汤鱼、卖着甜酒酿,飘出的香气与山风混成一体,成为香炉山独有的人间烟火。

  待到冬日晨曦,独自沿着山路缓步而上,云海尚未褪去,整座山被包裹在一片乳白色雾气中,竟有身临仙境欲御剑飞行畅快之感,片刻蓬勃的雀跃之后是宁静。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剩下苍翠的山、袅袅的云和我自己的呼吸。我放慢脚步,任思绪随风而行。突然,雾间透出微光,有几只鸟儿冲破云层,振翅高飞。我想,这就是香炉山的答案吧——我们以为在丈量山的高度,实则是山在丈量我们心头的尘埃。

  在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佳肴美食与热情淳朴的人融为一体,彼此映衬,彼此成全。香炉山她不急不躁,不媚不俗,以云的自由、山的坚定,守护着凯里这方土地的灵魂。

  有些风景,终究只能邂逅,不可拥有。云海如此,生活亦然。香炉山以她不加雕琢的美,个中滋味,只有见过她的人自有体会。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哪怕只是云起云散的一瞬,足以让山铭记千年,而我们穷尽一生,或许只为读懂它片羽吉光。最深的宁静,并非万籁俱寂,而是于市声鸟鸣、云卷云舒中,听清自己灵魂的低语。香炉山教人领悟:所谓际遇,并非捕获一片云,而是学会在每一种天空下,认出风景的模样。

  谁说天上才有仙境?香炉山云起时,便是人间。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