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夏至

2025-06-30 黔东南日报 罗全兵 吕铀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的“至”,是抵达光明的顶点,亦是回归内心的起点,也是转折。夏至日,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始生。这古老的自然哲学,映照着人生的况味。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诗意流淌的时节。每一阵风中仿佛都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夏的时光写满了生活的热闹与期待。也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光阴、向阳而生,方能绘就如夏花般绚烂的人生。愿你我每一天都充满明媚与活力向阳而立,逐光而行。

  蝉鸣叫开盛夏的门扉,我们在这光的最长日里相逢。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展现着自然界的精妙变化:一候鹿角解: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萌生而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蝉感阴气初生,鼓翼而鸣,奏响盛夏主旋律;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在仲夏的沼泽水田中悄然生长,其名正暗示“夏日过半”的时节特征。我们都知道冬至起数九歌,其实夏至也有数九的习俗。夏九九歌谣最多的版本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不过夏九九歌谣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而已。

  民谚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夏至先辈们自有应对炎热的雅致方式。南北食俗各异。北方人畅享凉面,南方人则偏爱绿豆糕。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也蕴含着“尝新”的意味。据记载,旧时北京在夏至时“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也就是把面条下锅煮熟起锅再放到凉水中冰凉,放上事先准备好的料汁,乃都门之美品。

  夏的时光,写满了生活的热闹与期待。夏至之美,在文人墨客笔下流转生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说的是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而我简单地理解为雷雨常常不期而至,雨水来时似万千颗银珠倾泻而下,而后瞬间又是晴空万里。“水清荷影动,月白蛙声起”——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在说清澈的水中荷花的倒影在摇曳,白色的月光下传来阵阵蛙叫声。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城市打工的你如果留意,可否在夏天的夜晚去欣赏一下开满荷花的荷塘,听听青蛙阵阵鸣!“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看看刘伯温过对夏至时节自然景象的描绘,通过对细微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夏夜极静,当白日喧嚣退去,唯余深蓝天幕缀满星辰。晚风温柔,月光倾泻。在吃完饭的傍晚却藏着最酣畅的时光:西瓜清甜,桃子多汁,番茄满架,黄瓜垂挂。酷热的天气里,摘一篮瓜果,在凉水里浸一阵,洗净咬上一口,是夏日美食,更是夏日美事。树荫下的片刻清凉,突如其来的雷雨过后清新的空气。我们手摇着一扇小蒲扇走出家门。夏日的浅夜,荷风阵阵,白日的暑气渐退,最宜出门散步了。若是在乡下,蛙鸣、星月、萤火,简直不要不要的惬意。当然我们需要“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对此,白居易如此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说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在夏至我们又如何养生呢?夏至为天地间阳极转阴之时,中医强调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多食苦味食物开胃护胃,苦瓜、冬瓜、丝瓜组成“三瓜战队”,清热解暑。绿豆汤更是药食两用的夏令佳品。作息有节律:早睡早起,午间要有小憩养“心觉”。避开烈日时段运动。养心甚为重要:夏日炎炎易生烦躁,“心静自然凉”乃真谛。心上无风涛,随处皆青山绿树。不妨听听音乐《夏日漱石》或《宁夏》比较合适。

  夏至已至,盛夏启幕。长夏漫漫,光阴灼灼。在这个光热交织的时节,愿你我:热烈地生活,勇敢地追求,让热情成为前行的燃料。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定力,懂得适时休憩,滤去浮躁,看清本心,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简单与真诚。

  夏至,愿你我安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