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珍:从深山到世界的“守”艺人
“这是苗族古歌里的创世符号,每个角都代表一个方向。”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集市,年近八旬的苗族绣娘潘玉珍戴上老花镜,正指着服饰上的图案,向来往的游客讲述苗绣一针一线背后的故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的潘玉珍是当地的“网红”,二十多年来,她带着苗绣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十多个国家,曾多次身着苗绣服饰登上国际T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虽年近耄耋,但说起苗族服饰刺绣的故事和自身的经历,这位从深山到世界的“守”艺人依然滔滔不绝,往事历历在目。
深山里的绣娘
潘玉珍出生于黔东南州从江县的苗岭深处,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却孕育出独特的苗族文化,在这里,苗绣是苗族女子代代相传的必备技艺。
“我5岁就开始学绣花了。”潘玉珍回忆道,“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就着火光,跟着阿妈学挑花。”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针时的情景:小手被扎出了血,阿妈用火塘里的草木灰给她止血,说:“苗家的女儿,流血也要学会绣花。”
自幼随母亲学习挑花,劈丝刺绣,织锦,染、织、绣全能,潘玉珍成为了当地众所共知的刺绣能手。
1994年,潘玉珍创办了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带领当地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加工。她说,苗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自己这代断了。
为寻找销路,潘玉珍常年一个人挑着扁担坐火车,在外四处奔波,雇佣的绣娘从开始的五六名发展到二三十名。
走上国际舞台
1997年,经朋友介绍,潘玉珍到北京潘家园支了一个摊位开始售卖苗绣产品,把苗绣带出了大山。
一次偶然机会,来自北京的女企业家夏华被潘玉珍的作品迷住了,直呼“完全可以去北京和伦敦等地展览。”
在夏华的帮助下,潘玉珍的作品开始登上展台,乃至走出国门。在这个过程中,受合作方邀请,潘玉珍多次穿上苗绣参与走秀。
2000年12月,54岁的潘玉珍第一次带着苗绣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参加第八届春城洋溢华夏情艺、她身穿自己制作的苗族传统服饰走上T台,顿时掌声雷动,闪光灯不断。
“原来我们的苗绣很受外国人喜欢。”潘玉珍也没想到,从小司空见惯的苗绣居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这更加坚定了她要把苗绣带到世界的决心。
每次出国展览,潘玉珍都是“大包小包去,卖得空空归”。“又展又卖,每次去都能卖几十万元。”潘玉珍说,在参展过程中,她还不停宣讲民族文化和民间故事,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民族文化。
此后,潘玉珍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先后去过十多个国家参加展销会,她走在T台上的步子也越来越稳,越来越多的苗绣产品也被带出大山,走向世界。
传承民族技艺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潘玉珍将工艺厂交给身残志坚的二女儿张艳梅,并取名“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将30多名留守妇女发展成为绣娘,组织刺绣培训班,结对帮扶残疾人就业等,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刺绣挣钱。
绣娘多数是村寨里的妇女、移民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以及一些残疾朋友。张艳梅带着自己的苗绣成品走出村寨接收订单。接到订单后,考虑到有的绣娘行动不便或需要照顾小孩和老人,她又亲自把绣线和绣样送到绣娘家中。
每年,张艳梅都会举办残疾绣娘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刺绣挣钱,仅2021年就培训了八十多名残疾人。“从拉线、织布、染色,再到平绣、打籽绣等各种刺绣针法,只要姐妹们肯学,我全部都会教大家。”
如今,张艳梅和姐妹们制作的刺绣产品更加多元化,融合了传统图腾与现代设计。她们也开始尝试电商销售、直播带货,通过网络宣传苗绣。
2023年9月,“绣里淘”非遗集市在凯里苗侗风情园开市。600余家摊位汇聚蜡染、苗绣、木雕等非遗商品超6000种,开市以来,吸引海内外游客逾10万人次,成交额突破千万元大关。
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潘玉珍老人不禁感慨:“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继承手艺,传承苗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