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簸箕到高定!三穗竹编挣脱“土味”枷锁变身时尚轻奢

2025-07-29 天眼新闻 吕铀

  2025年三穗县第二届三穗鸭美食文化旅游节的文艺汇演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竹编走秀节目惊艳全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IMG_8393.jpg

  17名模特身着以竹编精心制作的旗袍、汉服、晚礼服,款款而行,这些服装可不简单,巧妙地融合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元素,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透着时尚前卫的气息。当模特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展示着竹编服饰的独特魅力时,观众们无不惊叹于传统技艺在现代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这场走秀更见证了三穗竹编从“地摊货”到“轻奢品”的华丽蜕变奇迹。

  “这场活动我们精心策划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呢。”提起这场活动的策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杜娟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服装上,我们加了银片、牛角,还有蜡染,都是我们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元素。”

  为了让服装更加贴合模特的身材,每套衣服都经过反复测量、修改尺寸,最后才定版。这17套衣服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能重复穿,而非一次走秀后就不能二次使用了。

IMG_8492.jpg

  一位70多岁的毛大爷感慨道:以前三穗的竹编,就是些背篓、斗笠,实用是实用,可就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没想到现在还能变成这么漂亮的衣服,走向秀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这些竹编衣服太有特色了,既保留了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韵味,又有时尚感,要是能买到合适的,我也想给孩子买一件,让他从小就感受咱们家乡的传统技艺。”市民王女士说道。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数百年来,当地百姓以竹编为生,精心制作篮子、簸箕、斗笠等日常用品,精湛技艺在代代传承中延续。

IMG_8494.jpg

  而三穗竹编之所以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别样的魅力与活力,其改变的源头正是传承人的不断创新。在众多为竹编事业默默耕耘的传承人中,杨杜娟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员。

  2014年,杨杜娟和丈夫周震二人放弃高薪职业,依然返乡回来自主创业。并创办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这11年的时间里,杨杜鹃给竹编注入了时尚元素,让竹编产品更加洋气。从农用产品发展到灯具、杯具、家具、耳环等,竹编产品充满格调。

IMG_1902.JPG

  “以前编一个竹篮要花一天时间,卖出去才十几块钱,连材料费都赚不回来。”杨杜娟回忆道:“现在我们花一个小时编制的商品都能卖到上百元,而且都是订单销售,大件的商品价格就不等。”

  除开展订单销售业务外,杨杜娟每年都会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类展会。在展会上,她既能售卖竹编商品,又能精准获取客户的第一手需求信息以及订单数量情况。现在,一年下来,销售额能达到100万元左右。

  除了生产加工,杨杜娟还把竹编工艺带进当地学校,免费教授竹编技艺,同时,还与职校合作,给职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IMG_2219.JPG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三穗竹编成功挣脱“土味”枷锁,经过精心雕琢和创意设计,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手包、华丽的饰品、独具艺术感的家居摆件,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还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近年来,三穗县将竹编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发展项目。一方面,组织技艺培训,提升当地百姓的竹编技艺水平,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传统技艺;另一方面,推动“非遗+旅游”模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穗竹编的独特魅力,为竹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