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上有诗
雷公山腹地的猫猫河村,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很难发现这个指甲般大小的村庄。这个苗名叫“欧雄”的村寨,原意为老虎出没的地方。过去猫猫河山林丛莽,常有老虎出没,当地人称老虎为“猫猫”,如今没有了老虎,却有了诗和远方。进入寨门,沿途悬挂着雕刻着诗歌的艺术木牌,使得这个村寨一下子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的那首《一个叫猫猫河的村庄》也雕刻在一块精致的木牌上:“有时,需要用诗歌/来命名某些文化的存在/一个村庄的平静与喧闹,像人的喜怒哀乐/我无限放大某个村庄,比如此刻/我对一个叫猫猫河的苗寨/诗一样的抒写。”
从雷公山下的雷山县城到达猫猫河,车程仅仅几分钟,这个村寨像藏在花园里的一个小庭院,少了喧嚣多了宁静,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难得的惬意。站在村口,隐约间可以听见银饰脆响,古老的先民筚路蓝缕迁徙到此,肯定在水边驻足良久,水里飘着浮萍,有水的地方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所谓临水而居,这一方山水一定会给他们带来福祉,他们选择留下来生息。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游览贵州。他饱览青山绿水,却每每为食宿无着落而苦恼。“五里,过一寨,排门入,居人颇盛。半里,复排出一门,又行田塍中。一里半,叩门入旧司,门以内茅舍俱闭,莫为启。久之,一守者启户。无茅无饭而卧。”“又半里,复得一村,入叩之,其人闭户遁去。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
守着绿水青山吃着旅游饭,雷山全域旅游实现华丽转身,这个小村寨因诗歌和苗绣而声名远播。如果徐霞客身处当下的时代,比如此刻,和我一样站在猫猫河村口,他肯定没有如此的烦恼了。所有到过猫猫河的人,都愿意把这里当成故乡。乡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无外乎是留住乡愁留住情怀,努力营造一个让人找到故乡的空间,让乡村成为当代人安放乡愁、寄托田园生活梦想的地方。
我在村寨里漫步、读诗,远眺霞光下的雷公山,炊烟从吊脚楼间慢慢升上来,像谁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墨色在青绿山峦间洇出几缕游动的诗,这些诗歌成了村寨的灵魂。我在诗歌里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力量。猫猫河村在十多年前就成立了“猫猫河苗嫂刺绣银饰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带动周边村寨妇女加入,培养出多名州级“百佳绣娘”、县级非遗传承人及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绣娘们坐在枫香树下穿针引线,细密的阳光从树叶缝间斜斜撒下来,斑驳地铺在她们身上。她们把诗歌绣进衣襟:蝴蝶妈妈从枫树心诞生,十二个蛋孵出万物生灵。丝线在蓝布上游走,一针一线都是口耳相传的古老故事。
在这个村里,我认识了一位有情怀的年轻人李江富,他在这个邮票一样大小的村寨里成功举办了七届全国性的猫猫河村苗绣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着实不易。
苗族青年李江富,自幼对文学有着天然的敏锐与炽热的热爱。在乡村的岁月里,翻滚的稻浪、拂面的山风、鸡鸣的早晨、犬吠的傍晚、闪烁的繁星,都成了他笔下鲜活灵动的诗句。他知道,乡村蕴藏着丰沃的文学富矿,而乡村的文学星火却因缺乏关注与培育,难以形成燎原之势。怀揣着推广文学、让更多人领略文字之美的初心,他开始思索:该如何为乡村文学爱好者搭建一座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让乡村文学的种子破土而出,绽放绚丽的花朵?
他想到了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猫猫河村。潺潺的河水、古朴的吊脚楼、质朴的村民,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决定在这里举办文学节,让猫猫河成为文学爱好者的“诗与远方”。
筹备文学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经验不足、村民的不理解,都是横亘在李江富面前的难题。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向企业和好友讲述自己的计划,争取他们的支持;为了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向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发出邀请;为了让村民了解文学节的意义,他和村民们成为朋友,耐心地解释。
在李江富的不懈努力下,猫猫河文学节一届接一届圆满举办。每年活动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学爱好者纷纷汇聚猫猫河村。他们或置身松林间,深情朗诵诗歌,热切分享创作感悟;或走进古朴的吊脚楼,与村民亲切交谈,沉浸式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息;或漫步田间地头,在泥土芬芳中捕捉创作灵感。文学节不仅让参与者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猫猫河村的村民们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一位村民感慨道:“原来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的笔下都能变得这么美。”
此后,李江富持续拓展猫猫河文学节的内涵与形式。在保留诗歌朗诵、作品评选分享等传统环节的基础上,他积极探索文学与影视跨界融合的新方向,着力将文学节优秀作品孵化成影视剧本,全力打造乡村文学影视IP矩阵,推动文学节向多元化、综合性交流平台转型。
其中,侗族作家陈永忠获得第七届猫猫河村苗绣文学节“雷公山文学奖”作品《稻花鱼》堪称创新实践的典范——这部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与人文情怀的小说,经李江富团队深入改编打磨,已成功转化为电影剧本,并获得国家电影局备案公示,为作品影视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同名小说集《稻花鱼》正在热销,电影项目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主创团队搭建、拍摄场地勘探、演员招募筛选、剧本深度打磨……每个环节都倾注着李江富团队的匠心与热忱。他期望通过影视化改编,打破文学作品的载体局限,以动态影像的鲜活形式让乡村故事“活”起来。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猫猫河文学节的品牌影响力,更为乡村文化传播开拓了全新维度,让更多人领略乡村文学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江富以赤诚的文学情怀与不懈努力,不仅为猫猫河村注入文化新活力,也在十里八乡播撒下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带动下,雷山县众多村民化身文学爱好者,用文字描绘家乡变迁、抒发内心感悟。如今,猫猫河文学节已成为当地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乡村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点赞。
从最初的梦想微光,到如今的星火燎原,李江富凭借坚持与热爱,在猫猫河畔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文学乐章。他相信只要文学的火种不灭,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绽放出璀璨光芒。而猫猫河文学节,正如扎根乡土的蓬勃种子,将持续生长、枝繁叶茂,孕育出更多绚丽的文学之花。
这个村寨以“文学+”的方式为乡村振兴铸魂,相继获得沉甸甸的荣誉: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绿化千佳村、农村卫生村、农村节能村等多项殊荣。在村委办公室,我逐一浏览放了两屋子的荣誉牌和荣誉证书,时间和岁月虽然给它们以陈旧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一次被擦亮。从收到第一份荣誉开始,每一届村领导都倍加珍惜,无数张奖状、荣誉证书构成了村庄的精神版图。
满是诗歌的猫猫河村,吸引了无数游客,一块块雕刻着诗歌的艺术木牌成了打卡的新宠。这使我一下子就想到新疆作家刘亮程在新疆木垒县英格乡的菜籽沟倾力打造的木垒书院,菜籽沟成为艺术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许多人的村庄”。
李江富从每一届征集到的诗歌选择质量好的,雕刻在木牌上,从村口悬挂到村寨的大小角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猫猫河与菜籽沟有异曲同工之处,所做的每一件事其目的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得到更好的传承,重建完整的乡村文化生活秩序。
让艺术回到最低处。我想起李敬泽先生的《有机村庄与点灯》一文,说的是菜籽沟的文学艺术奖,他说这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里、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猫猫河村的文学赛事,不正是低到了泥里、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
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寨,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是中国文明得以生长存活的真正土壤。
钱穆先生把罗马文明比作一盏巨大的灯,把中国文明比作遍地皆灯。古罗马的灯只照耀罗马帝国,最终走向消亡,而中国大地遍地是灯,我们五千多年来的文明从不间断,生生不息。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村寨。在我朴素的认识里,对一个村寨历史沿革的书写和村容寨貌的说明,则显得粗暴。我期望在文字里能找到淡淡的乡愁,找到能够直击人心的诗歌。正如这尘世间无数的光阴和当下世界起落的尘埃一样,在我们身上没有留下深刻的记忆,而猫猫河,却是个例外,它让我有了写诗的冲动。
寨上有诗,雷公山下的猫猫河村正在努力点亮一盏灯火,尽管只是星星之火,但已经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李江富一样在更多的村庄里播下一粒粒这样的种子和点亮更多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