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追着锤子跑!台江非遗工坊推进匠“新”传承
在刚刚过去的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总决赛现场,终场哨声刚落,属于冠军球队胜利奖品的苗族银帽登上了球场C位。其精美的工艺造型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看!这顶银帽是我亲手制作的!”场边,台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国祥一脸自豪。
台江县“村BA”篮球赛人气旺
这一幕,正是台江县探索“篮球流量转化工匠经济”的鲜活切片。面对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老化、全县青年从业者不足百人的严峻断代危机,当地政府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打造非遗工坊、推进匠“新”传承,并评定11家“非遗工坊”,提供“资金帮扶+流量扶持”双重赋能。
新政甫一落地,效果立竿见影。
走进台江县商贸城的国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工坊,52岁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国祥正专注锻打。锤下飞溅的火星,点亮了略显昏暗的空间。他举起刚打制完成的篮球银帽汗珠顺着深刻的皱纹滚落熔炉,滋起一缕白烟:“三个月接不到单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啊,是订单追着锤子跑!”依托“村BA”赋能,吴国祥工坊的订单激增20%,利润率跃升至35%,积压三年的银料库存已清空。
吴国祥打造的“村BA”银饰品
“我们将苗族银饰、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与‘村BA’这个超级IP深度融合,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开发篮球主题文创产品”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家黛介绍道,“再通过赛事直播带货、线下门店、深山集市等多元渠道销售,有效拓展了市场增量。” 更关键的是,工坊被纳入“跟着村BA去旅行”精品路线,吸引游客从观赛延伸到深度体验手作文化,形成了“观赛-消费-体验”的良性闭环。
今年暑假,苗绣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传英的刺绣工坊游客络绎不绝,至今已接待研学团队24批次超200人。在台江县施洞镇,邰春花的苗绣非遗工坊同样人气爆棚。“三年来,共有3562人到我这里学习台江苗族刺绣”邰春花说,“村BA”带动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订单量同比增长达50%。
石传英(右)在非遗工坊进行创作
“村BA的惊人流量,曾是甜蜜的负担。”王家黛坦言。过去三年赛事累计吸引832万游客涌入台江,创造了千亿级的网络曝光,却未能直接纾解非遗传承的深层困局。2023年摸排显示,全县银饰从业人员2201人,青年流失严重。
转变始于流量转化机制的创新。台江县摸索出“一赛、一市、一演、一播、一游”的“六个一”融合模式。赛事间隙非遗表演、旅游公交直通赛场、直播间双语讲解技艺等举措齐发。最关键的是搭建“非遗工坊”平台,实施“双轨扶持”:线上开通“村BA消费券”,线下增设“深山非遗集市”,形成产销闭环。截至目前,全县注册的民族银饰刺绣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户已达219户和515户。“村BA”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
台江开设的“村BA”深山非遗集市
这场文体旅融合的浪潮正释放出深远影响。7月21日,“台盘乡村篮球文化景区”正式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永久舞台。台江以“村BA”为核心引擎,深度融合节庆与文旅资源,将瞬时流量沉淀为长效动能,为全县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活化路径。
浪潮奔涌不息。在台江县方黎湾社区,贵州轻工职大的实践队开设“银饰研学课”,大学生潘美娟正带着留守儿童用铝片模拟锻造;红阳苗寨的“一村一播”团队将镜头对准老匠人握铁锤敲银的手,单场直播便吸引5万观众。当阳光穿透精美的银帽边缘,在“村BA”的球场上投下流动的光斑,篮球击地的铿锵声与银饰摇曳的清脆铃声交织共鸣,共同敲响了古老“非遗”活态传承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