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蝉鸣,不炎夏

2025-08-06 黔东南日报 王淼 吕铀

  暑气如鼎沸,蝉声便如沸水般轰然炸响,宣告着夏天那不容置疑的降临。那声音,是夏之魂魄,是光阴灼灼燃烧的宣言,将炎炎夏日烙印在每寸空气里,也刻进每个人的心坎上。

  市井街巷,蝉声早已织成一片细密而喧闹的网,铺天盖地。老槐树那浓荫之下,蝉声格外喧嚣,音浪如潮水般一波波漫过人的头顶,生生不息,密不透风。烈日下,卖冰棍的小贩吆喝声不时从远处传来,而近处,树荫里几位摇着蒲扇的老人,却于蝉声喧沸里,享受着安闲的时光,闭目养神,仿佛已然入定。孩子们则另有一番天地,擎着长长的竹竿,竿头小心地粘上粘胶,屏住呼吸悄悄靠近那高枝上的鸣蝉。偶有成功之时,孩子们便如获至宝,欢跳着,那小小的笼子,便成了他们整个夏天沉甸甸的喜悦与骄傲。

  这些夏天的主角们,其生命之章却大多写在地底那漫长而幽深的黑暗里。那暗无天日的岁月,是生命的沉潜与积蓄。终于一朝破土,奋力挣开旧壳,抖落泥土,爬上树干,在晨光熹微中,它们舒展新生的薄翼,开始拥抱阳光与天空,也拥抱那短暂却必须嘹亮歌唱的宝贵生命。待羽翼渐干,新蝉便鼓足了胸腔里所有的力气,以震动鼓膜发出那响彻云霄的鸣唱——那声音,是黑暗尽头对光明的深情礼赞,是生命在时间沙漏里不屈的燃烧与宣告。

  蝉鸣,绝不只是生物本能,它早已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意象。晋人陆云在《寒蝉赋》中,赋予蝉五德:“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其冠带如古之君子;“含气饮露,则其清也”,吸风饮露,何其高洁;“黍稷不食,则其廉也”,不食人间五谷;“处不巢居,则其俭也”,随遇而安,不需筑巢;“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应节而鸣,守时如信。古人竟以蝉为“五德之君”,清音与高格,自此便随蝉鸣声一同回响在典籍卷册之中。

  蝉声如沸,竟也成了我们感知时间的刻度。当蝉声初起,那声响仿佛还带着几分羞涩与试探,仿佛幼童初试新声,怯怯的、轻轻的;待到盛夏炽烈如火,蝉鸣便愈发激昂高亢,汇成一片沸腾的声浪海洋,似要撕开沉闷的暑热。然而,当某一天,喧嚣的蝉鸣骤然沉寂,仿佛乐师们同时收紧了琴弦,那空落落的寂静便如冷水般倾泻下来——我们这才恍然惊觉,夏天已然行至尾声,秋意悄然站上了树梢。

  我伫立在夏末的树影里,仰头望去,枝丫间悬着几枚空寂透明的蝉蜕,宛如时光轻薄的印记。它们曾包裹着坚韧的生命,熬过漫长的黑暗等待;它们也曾奋力挣脱,留下这具空壳,飞向短暂而响亮的歌唱。

  蝉的一生,是地下经年累月无声的酝酿,只为换取枝头这几十个昼夜倾尽全力的嘶鸣——如此悬殊的交换,却成就了生命最磅礴的呐喊。这渺小的生命,竟以一生赴约一夏,只为用尽所有力气告诉世界:我曾来过,我存在过,我纵情歌唱过!

  蝉以微小的身躯,燃烧出整个季节最壮烈的光与热,也灼烫着我们的心:它提醒我们,无蝉鸣,不炎夏,生命纵使渺小短暂,亦当如蝉,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竭力发出那独一无二、不容错辨的回响。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