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新声” 外国留学生与天柱侗戏的美丽邂逅
“好!这樊梨花的枪花耍得有模有样!”
“没想到外国姑娘能把咱们的侗戏演得这么带劲!”
近日,天柱县渡马镇龙盘村陈氏宗祠“家风学堂”的戏台上,锣鼓声铿锵响起,一场精彩的侗戏表演正在上演。
舞台上,头戴凤冠、身着粉色戏服的演员手持长枪,与另一位身着黑底金绣戏服、面涂蓝彩、手持大斧的演员展开对打,二人摆出夸张的武打姿势,演绎的正是侗戏《白虎关》中反派角色杨藩与正派角色樊梨花大战三十回合的经典片段。
舞台背景是中式建筑,青瓦飞檐下挂着金龙旗,还有金字对联,特别有传统韵味!
最有趣的是,前景的观众们穿着现代服装,有举手机拍的年轻人,也有背手欣赏的老人,传统艺术和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生动展现出非遗在“古戏今唱”中的蓬勃生命力。
如果没有特别介绍和仔细观察,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两位在舞台上对打的“夫妻”其实是外国人。
扮演白虎关总兵杨藩的是几内亚留学生万梓乔,扮演樊梨花的是墨西哥留学生姚菲娜,两位姑娘现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学的是中文专业。
“一开始只是觉得戏服好看,试着学了才发现这里头学问大着呢。”万梓乔卸了妆,擦着脸上的油彩笑着说。“杨藩这个角色虽然是反派,但他的斧头功讲究刚猛有力,每次练完都满头大汗。”
据了解,两位姑娘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由此选择了在贵州铜仁留学。今年暑期,二人应朋友之邀,到天柱打暑假工。听说渡马“家风学堂”开讲,因对民族传统文化心怀热爱,便以学员身份体验学习侗戏艺术。
“侗戏讲究‘声情并茂’,她们不仅学动作,还主动问我杨藩和樊梨花的故事,说要弄明白角色的心思才能演到位。”杨柳村侗戏老师周宗治说。
侗戏是一种融合侗族民歌和汉族戏曲的独特艺术形式,天柱侗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渡马镇龙盘村、岩门村、杨柳村均有侗戏班,2014年渡马镇获评贵州省侗族戏剧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天柱侗戏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盘村古称“度暮”,有周氏、冲头、腊树脚3个传统业余戏班。这里人人会演,人人会唱,素有“歌村戏寨”之称。
作为天柱侗戏的发祥地,渡马镇戏曲氛围浓厚,“人人爱侗戏、逢节唱侗戏”是当地特色。其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当地通过“古戏新唱”,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侗戏更贴近年轻观众。
“学习侗戏时,我遇到了许多挑战,有些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要想学会确实需要下深功夫,我对龙盘村的侗戏老师杨秀举、杨柳村的侗戏老师周宗治都是挺佩服的,我会把侗戏带到几内亚,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侗戏的魅力。”万梓乔表示。
“化油彩妆时,周老师告诉我,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性格,蓝色脸表示刚猛,粉色脸象征端庄。”姚菲娜此次在渡马“家风学堂”学习侗戏,完整体验了从化油彩妆、穿戏装、排练到登台的全流程演出环节。
“如果没有从墨西哥来到中国贵州,我不会知道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充满魅力的剧种——侗戏。天柱的自然景观与侗族人民的勤劳美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觉得侗戏有趣极了。今天,我通过网络把它分享给我的粉丝,我的粉丝大多数未曾来过中国,他们说,因为我的分享看到了一个绚烂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姚菲娜说。
值得一提的是,“家风学堂”是近年来天柱县创新宣讲形式的具体举措之一。天柱县依托独特的家祠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建先进亲民宣讲队,深入宣讲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等内容,将“家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家风学堂”进家祠、校园、文化广场等地宣讲,实现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生态”。
据了解,天柱县共有家祠100多座,被誉为“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家祠里有戏台,因此在家祠中排戏、讲戏、练戏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
近年来,天柱县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家祠资源,打造“古祠新韵·人文天柱”品牌,创新探索“古祠+戏曲”模式,开展了一节节戏曲课堂,通过戏曲理论知识传授、选段教学、表演实践、剧目欣赏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暑假生活,拉近学生们和戏曲的距离,激发学生们学戏的热情,让古戏重焕光彩、代代相传。